十八大將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重要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新型城鎮化列為六大任務之一。然而,土地的城鎮化遠遠快于人口的城鎮化,在這種情況下,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改革戶籍制度,把依附于戶籍上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開放給外來常住人口,這樣的城鎮化才有意義。
這里沒有繁華的夜景,也沒有喧囂的街道。但是八里湖還是值得一提。現在這里是江西省九江開發的新城區,也是九江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區域。這里的湖水、森林和建筑平分秋色,同時商廈、行政、住宅、學校、醫院、公園等設施配套齊全。很難想象,4年前,這里竟是沼澤和荒山。
九江在城鎮化過程中,注重協調環境與城市發展、新老城區建設之間的關系,著力加快城鄉一體化,實現城鎮化過程中的公共服務均等。
九江作為中國城鎮化的縮影,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提供了一個樣本。
城鎮化作為當前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之間各種矛盾積病逐步出現并加劇。
十八大過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和生態文明的理念與原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城鄉一體,區域協調發展,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呼之欲出。
十八大將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重要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新型城鎮化列為六大任務之一。
“新型城鎮化可以帶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消化工業化的過剩產能,還可以釋放消費潛力,推動經濟增長。然而這一切都取決于城鎮化正確而有序地推進。”1月23日,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在“十八大后的中國經濟和中國改革——2012年第4季度宏觀經濟分析”(以下簡稱分析)中對當前熱議的新型城鎮化作出評論。
張曙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新型城鎮化的實現就需要通過土地和戶籍改革來解決。
從土地捆綁到土地流轉
長久以來,城鄉二元結構成為中國城鄉發展的矛盾,而土地和戶籍則成為城鄉二元結構當中最突出的產物。
有分析稱,從土地制度來看,二元分割的土地權利體系是阻礙城鎮化正確推進和良性發展的關鍵,因此解決土地問題是城鎮化不可避免的重中之重。
“在過去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有些地方把城鎮化作為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一個工具,作為服務地方政績的目標。‘土地城鎮化’給各地方發展和當地老百姓帶來很多問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劉業進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張曙光強調,由于城市土地和農村土地、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其權利是不對等的。對土地用途的政府管制與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結合在一起,使得城市化的進程成為政府掠奪農民土地和城市剝奪農村的過程。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新型城鎮化仍然避免不了進一步扭曲。
十八大上,中央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去年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對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做了修改。
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著中國將扭轉靠犧牲農民土地財產權利降低工業化、城鎮化成本的現狀。
盡管補償條例可以使農民公平分享土地資本化后的升值收益,但是張曙光指出,此次補償條例不涉及集體土地的其他改革,“同地、同價、同權”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而“同地、同價、同權”才是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則。
利好的是,在國土部試點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深圳先行了一步。
今年1月1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深圳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繼受單位合法工業用地可申請進入市場流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主任王幼鵬表示,此舉是國土資源部批準深圳實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的最新創新成果。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智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擔心,如果農戶把土地流轉以后,失地的農戶靠什么為生?絕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怎樣保證有穩定的收入,能夠在城里安心居住,怎樣解決工作、生活、教育、醫療等才是城鎮化需要關注的問題。
從“城市過客”到“城市主人”
在談到統籌“新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時,中央領導人強調,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
張曙光說,“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使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小規模的人口遷徙,進城的5億農村人口仍然保留著農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是住在城里的農民。流進城市的是精力旺盛的年輕勞動人口,他們對城市沒有歸屬感,也沒有長期的預期和打算,而留在農村的則是老弱婦幼,象征著農村的衰落。”
王智勇說,“過去,雖然有很多農民進城了,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在城里長期生活。所以他們最終還是流動的。而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把流動人口穩定、長期地在城里居住下來。”
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了51.27%。但是,如果按戶籍人口計算,只有35%左右。與發達國家70%-80%的城鎮化率相差甚遠。
王智勇表示,土地的城鎮化遠遠快于人口的城鎮化,在這種情況下,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改革戶籍制度,把依附于戶籍上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開放給外來常住人口,這樣的城鎮化才有意義。
“如果說保障房能夠有一些面向流動人口的話,這也是吸引他們留下來的一個手段,因為大部分人買不起商品房。同時,教育、醫療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如果能夠針對流動人口,而不是瞄準戶籍人口的話,這樣也會使得城鎮化有一個比較扎實的基礎。”王智勇說道。
繼“重慶模式”的公租房規劃之后,在這方面,九江也做出了典范。
為了保障在九江工作的人能夠安居樂業,2011年,九江市安排125億元,在九江老城區和八里湖新區建設10萬套公租房。2012年,其中2.7萬套公租房已經建成。同時規定,只要在九江市就業3年,不管有沒有戶籍,都可以申請獲得公租房。
不過,公租房只是其中的一步,教育、醫療、社保等服務均等都是未來九江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配套改革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十八大提出有序推動城鎮化建設,對于劉業進來說,城鎮化是結果,而政府的工作重心應該是為城鎮化這個結果創造良好的制度或是規則條件。而這個規則條件其中就包括了土地、財稅和戶籍體制改革。
對于土地改革,據了解,城鎮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日前被國土部列為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重點。國土部今年將深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試點,研究出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指導意見,部署開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從中長期來看,國土部表示,將探索建立與戶籍、金融等政策相協調的保障和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土地管理新機制。
“目前來看,地方土地改革的難度就在于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所以土地問題還涉及到現有的財稅體制改革。”因此劉業進認為,與新型城鎮化配套的新一輪行政及財稅體制改革有望漸進推出。
關于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劉業進也有一個很明確的想法。“中央政府要減少稅收分享比例,讓承擔提供公共物品責任的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財力。地方政府要掌握70%-80%的財力才夠。讓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與掌握的財力相對稱。”
除此之外,前不久的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把戶籍制度改革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一個好的現象。劉業進表示,明年有望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劉業進指出,與戶籍制度相聯系的教育問題,目前提及最多的開放異地高考已是大勢所趨。“開放異地高考,現在有的地方已經在做。2013年,除了在北上廣這些特大城市,省會城市將逐步開放,最終實現全國自由遷徙。”
“按照目前的改革發展,未來10-2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保守估計能達到65%,靠農業養活自己的人口在20%以下。”劉業進指出,長期來看,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有這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