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如何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是城鎮化建設的關鍵。而在山東省諸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已然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統領和先導,他們的城鎮化率已達53%,比國家平均城鎮化水平高出1.73個百分點。他們以農村社區為依托,讓農民在不離鄉不離土的情況下,就地城鎮化,用特有的“諸城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村社區化、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以人為本服務均等——讓農民過上新生活
在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的故鄉枳溝鎮,靚麗的居民社區里王廷順大爺家溫暖如春。王大爺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俺們現在住著大樓房,交著保險,領著養老金,出門就是超市,看病有醫務室,還能報銷,生活美著咧。”
在諸城像王大爺一樣住進樓房的居戶已達3500多戶,已經開工建設的聚合居住區可以安置社區居民9000多戶。諸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讓農民從居住條件上實現城鎮化,“依托社區建立聚合居住區,既能讓百姓住得舒心,也能騰出更多土地進行集中開發利用。”諸城市住房和建設局副局長劉炳強介紹說,聚合居住區大多在社區服務中心附近建設,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給老百姓提供服務便利。
從社區建設入手,諸城把全市1249個村莊規劃為208個社區,依托社區平臺,穩步推進城鎮化建設。諸城以人為本,建設起市社會管理服務中心、鎮街和社區為民服務中心三級網絡聯網運行,將149項審批管理事項的權限全部下沉到社區,讓百姓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務。
土地流轉建園區——讓優勢資源“開花生財”
龍都街道西土墻社區是一個涵蓋5個自然村、1100戶的農村社區,農民手中平均僅有7分土地,但他們的經濟收入卻能達到萬元以上。其中的原因在于,諸城撤行政村建社區,帶給農民的不僅是簡單的生活方式的改變,與之相隨的生產方式也跟著轉變。
西土墻社區黨委書記張玉國介紹說,“在我們這里,純粹意義上的農民幾乎不存在,俺們的農民都進廠當了工人。”原來土墻社區集中建設聚合居住區后,將農民的宅基地、流轉土地與土地置換增減掛鉤,在社區集中建設了占地800畝的土墻工業園,“得讓老百姓有錢賺,有渠道賺錢,從角色上轉變成城里人。”張玉國說,現在土墻工業園已經有28家企業入駐,2100多名農民進入工業園成為產業工人。
目前,諸城已經培育起特色產業社區112個,占農村社區總數的53.8%,有100多家工業企業進入社區到農村尋求新發展,讓15萬名農民就地變成了產業工人,促進了農民的就地城鎮化。
變村民為“社員”——讓集體資產為百姓“謀福利”
諸城依法撤行政村建社區后,把原行政村的集體資產轉換為成立經濟聯合社,由經濟聯合社對集體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并不改變原行政村對集體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受益權。聯合社內選舉設立社管會和社監會,原來的村民成為“社員”。另外,在社區設立農村財務辦公室,承擔審核之責,在鎮街設置集體資產處置招標中心,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
依托經濟聯合社發展集體經濟,把閑置的資產通過出租、承包、拍賣等市場化運作方式,實現資產的保值增效。諸城的西土墻聯合社利用120畝集體土地,投資1200萬元建起工業園,年收入150萬元。目前,諸城全市1238個經濟聯合社集體總產總額達到16.9億元,其中有經營性凈資產的經聯社達到382個,占經聯社總數的30.9%;經營性凈資產額5.86億元,社均達到153.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