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央行發布了2012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并在“城鎮化建設融資的國際經驗”專欄中提到了包括政府稅收、使用者付費和發債三方面主要資金來源。分析人士指出,本輪城鎮化資金的來源將更依靠信貸之外的社會融資總量,這意味著信用債的供給壓力和信用資質下沉是大趨勢。
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指出,綜合大多數國家情況,城鎮化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稅收;二是基于使用者付費原則的項目收益;三是通過發行市政債或類似的債務工具從金融市場融資。
“在上述融資來源中,并未提及銀行貸款,”申萬證券分析師屈慶表示,“這似乎是有將該部分融資需求引導至債券市場的意圖。”
券商提供的數據顯示,自去年6月份開始,城投債每月供給便超過了600億元,2012年全年供給量更是達到9892億元,將近萬億大關。今年1月因債市持續回暖,全月城投債發行規模達965億元。
不少券商研究員判斷,今年城投債的供給壓力會顯著大于往年。一方面《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即463號文)對銀行表外通道進行了大范圍限制,政信合作基本停滯;另一方面,監管層對表內貸款仍然采取總量控制的策略,這樣一來,地方政府被擠壓的融資需求會逐步轉移至債券市場。
目前發行的產品大部分還是去年審批項目,新項目從組建到上報,再到發行周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也就是說按照463號文出臺計算,4月份之后城投債的新增發行需求會開始增多。按照券商提供的測算數據來看,今年3月份,城投債的供給量可能會接近5000億元,這對于市場的承接力將構成極大考驗。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城投債規模的激增,其發行主體的資質亦將進一步下降,而步入2013年,負面信用事件依舊呈現出了高發態勢。
盡管當前市場中尚未出現實質性違約,可記者經觀察后發現,1月份以來,投資者對有擔保、國企或者地方政府支持的民企以及具有銀行授信企業發行的債券情有獨鐘,這說明,投資者已經在用自己特有的邏輯甄別市場風險。
“不過,業界普遍預期2013年城投債不會有大的系統性風險。“多位商行固定收益交易員向記者表示,在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很有可能賦予平臺公司新的職能,也就是說其為地方融資的功能不會弱化。如果銀行對其收緊信貸,城投債的數量就不會少。要發行新城投,就要樹立政府不會違約的形象,所以老城投不會違約。”
展望未來,發展地方陽光融資,適時推動城投債向市政債轉型仍是大勢所趨。
“市政債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融資工具。”在最新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有了使用者付費和財產稅等地方稅作為穩定的未來收入,地方政府就可能負債融資進行城鎮化建設,這方面國際上一個典型做法就是發行市政債或類似債務工具。”
參照發達國家的經驗,雖然市政債在發展過程中有過一些波折,但就總體而言,違約風險明顯低于公司債或銀行貸款。
“城投債向市政債演化過程是長期的,現狀還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光大證券(601788,股吧)分析師徐高稱,“建立市政債體系所要求的,是對我國現行財稅體系的大幅度調整,通過平衡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來消除其預算軟約束,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