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副總理近日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這次霧霾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忽視環境承載力搞工業化、城鎮化已經行不通了,不能再盲目求快、單純追求量的增長。
多天的霧霾終于散去,我們的思考依然在繼續:霧霾為何會頻頻光顧?我們的城市到底怎么了?
這些年,隨著我國GDP的不斷增長,隨著人們追求幸福的呼聲越來越高,工業化、城鎮化成為新的增長點。國家統計局去年發布的報告指出,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3%。但是,縱觀當前的城鎮化,更多的是“土地的城鎮化”,卻很少考慮人的城鎮化,更不要說工業化、城鎮化中對生態環境的考慮了。
霧霾其實也是種城市病。我國不少地方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少整體規劃,一味求快、求大,認為快速發展工業就是工業化,認為高樓林立就是城鎮化。部分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在進一步建設“大都市”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膨脹、水資源短缺、交通擁擠和環境惡化等問題。
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擴大城市規模,讓許多城市在做發展規劃時,未考慮污染物擴散問題,也忽視了資源環境承載力。當污染物遠遠超過環境容量,自然環境難以消解,規劃不合理導致污染物擴散不暢,遇到老天又無風無雨不幫忙時,大自然只能以霧霾的方式來表達它的不滿了。
李克強副總理近日在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調研時指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
我們不能沉浸在GDP一時增長的興奮中而忘記了追求長遠的幸福。是時候放緩腳步停下來思考一下:我們要的究竟是什么?這些年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中,我們消耗了多少資源?破壞了多少河流?污染了多少土地?恢復自然生態環境需要付出多大成本?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為所謂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付出了太大的代價。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近日公布的2010年綠色GDP部分結果顯示,2010年,全國生態環境退化成本達15389.5億元,占GDP的比例為3.5%左右。有專家表示,這還只是保守的估計。
這次霧霾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忽視環境承載力搞工業化、城鎮化已經行不通了,不能再盲目求快、單純追求量的增長。今后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到底該怎么走?必須有整體的科學規劃,統籌考慮城市的污染排放、環境容量、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因素,真正提高工業化、城鎮化的質量,實現以人為本的工業化和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