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央提出要大力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時候,很多人開始歡呼了,尤其是那些從事房地產的相關人士,但同時就有專家提醒,城鎮化不是房地產的再次“大躍進”,城鎮化最重要的是就業,讓進入城鎮的農民在城鎮里有工作,讓新的城鎮居民能夠在新的環境里安居樂業,而這一切既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推動,也需要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推動,城鎮化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抓住規律才可事半功倍。
乘數又稱倍數,乘數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一筆投資能夠帶來數倍于這筆投資的效應,如果在我國的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利用好了這個乘數原理,那么何愁我們的城鎮化搞不好?何愁我們的就業不達標?所以,筆者認為,乘數原理就是我國推進城鎮化的“抓手”,只要從這個“抓手”出發,城鎮化才可順利推進。
縱觀全國各地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做法,往往是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發揮的作用過于強大了,以至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都發揮不出作用來了,由此造成的問題就是很多農民的土地被強行征用了,漂亮的規模龐大的“新城”建立起來了,但相關的配套卻不完善,“新城”里面應有的企業太少,能給廣大當地民眾帶來就業和收益的東西也太少。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把上述現象稱之為“偽城市化”。甘藏春稱,我國征地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農地城鎮化過程中,造成農民城市化進程滯后,造成大量“偽城市化”農民。據統計,居住半年以上即按城市人口統計,事實上沒有享受市民待遇。
以前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如今,經過30多年的改革洗禮,我們完全有能力、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好城市化的進程,這種能力來自于國內外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
教訓是,城鎮化要積極穩妥推進,一定要把暴力的、不正當的、不規范的行為扼殺掉,解決好當前城市設計、文化底蘊甚至是鄰里關系等問題。經驗是大城市可以嘗試建立邊緣新區、智慧城市,緩解大城市交通、住房等問題。
德國在推進本國城鎮化的模式廣受世界各國好評,其做法正是用好了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德國城鎮化建設十分注重發揮規劃的指導和協調作用,其城鎮規劃不僅強調功能完整、布局合理,而且對交通、通訊、排污等公共設施建設堅持長遠性原則。由于擁有十分發達的公路交通網絡和便捷的城鄉公交系統,許多人居住、生活在小城鎮,而工作在其他地方,因而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型”城市布局,大大減少了人口大量轉移和高度集聚對中心城市形成的壓力。
以柏林為例,兩德統一后,德國首都移至柏林,使該城市面臨巨大的人口和土地開發的壓力。柏林市與相鄰的勃蘭登堡州一起,實施了“區域行動”發展戰略,在柏林市周邊以“區域自然公園”的名義投資建設了一個總面積達2866平方公里的遠郊區,其中60萬人相對集中在138個小城鎮居住和工作,大大緩解了柏林市面臨的各種壓力。
柏林的這種做法其實對于我國的首都北京來講尤其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