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相關部門的自律,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讓公職人員必須對納稅人負責的制度——那些成天把“不歸我們管”掛在嘴邊的人,烏紗和薪俸也可能沒人管
深圳新聞網近日組織了一項有關官話套話的調查,最終,“不歸我們管”以48.84%的得票率成為網友選出的最讓人反感“官話”。
有事找到政府部門,被人家一句“不歸我們管”堵得沒脾氣,這樣的事恐怕許多人都遇到過。最近,河南中牟縣一民房遭強拆,當事人撥通警方的電話后,得到的答復竟是“政府的事不歸我們管” 。前不久,一位飛往云南西雙版納的旅客為反映機場旅客滯留問題,撥打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長熱線“12345”,得到的答復也是“不歸我們管”。如果對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做一個調查,如果這些工作人員能如實作答,“不歸我們管”恐怕也會成為最常用、最受歡迎的工作用語之一。
一事當前,拋出“不歸我們管”的好處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最高效地將責任推個干干凈凈,把前來“找麻煩的”或“潛在的麻煩制造者”徹底擋在門外。公眾不是研究政府機構設置的專家,遇到棘手的事情,只能根據常識判斷去求助政府部門,若不幸遭遇“不歸我們管”的回復,憋氣之余,也有惶恐:會不會真是自己弄錯了,給人家添麻煩了?或許是因為“看透”了這種心理,一些公職人員在說起“不歸我們管”時顯得理直氣壯、不容質疑。
喜歡把“不歸我們管”掛在嘴邊的,有些是可以管,但不想管。管了,可能接下來麻煩事一大堆,工作量增加了,喝茶、看報紙、上網的時間少了;不管,頂多讓找上門來的市民心里不痛快,但這種不痛快,卻不能讓自己損傷分毫。權衡“利弊得失”,回答“不歸我們管”顯然更經濟、風險更低,更具有“政治智慧”。
還有些事是在“多龍治水”的格局下,可管可不管。在許多地方,政府機構膨脹臃腫是不爭之事實。一個民生領域或民生工程,往往涉及數個甚至十數個部門。權力分散導致責任不明,最后的結果往往是:有利可圖時大家都爭著管,無利可圖時誰都不愿意管。很多時候,市民反映的情況可能牽扯到多個政府部門,若只找到其中一兩個,最終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句“不歸我們管”。
當然,也不排除市民向某個政府部門反映情況,但事情確實不歸這個部門管。在這種情況下,回答“不歸我們管”不是不可以,但也很必要再加上一句“這事兒歸某某部門管”。打造服務型政府就須打破山頭林立、各自為政的局面,自己分內的事要管好,別人的事也不該袖手旁觀。
不是遇到棘手的事,市民不會輕易找上門來。所以不管是出于哪種原因,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都應盡量熱情一點、熱心一點,諸如“不歸我們管”這類毫無溫度的話語,能避免就避免,能少用就少用。
某種意義上說,“不歸我們管”也是一種與實干針鋒相對、格格不入的空談。這種空談傷民心、壞政風,必須予以遏止。遏止的方法,除了政府部門自律,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讓公職人員不得不對納稅人負責的制度——那些成天把“不歸我們管”掛在嘴邊的人,烏紗和薪俸也可能沒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