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弱冷空氣影響下,陰霾天氣終于得到緩解,在此期間,北京共有58家企業停產,41家企業調整,堪稱壯士斷腕。
據統計,目前北京年燃煤量不過2000多萬噸,而天津為7000萬噸,河北達2億多噸,后兩者合起來是北京的14倍,再加上兩地機動車、工業生產等排放的廢氣,單靠北京一家節能減排,如何保障效果呢?
問題的關鍵,在于治理污染是一個復雜性問題。
在工業革命初期,人類一度沉浸在簡單性的狂歡中,以為用因果律就能解釋一切,把握一切。正是在這一時期,“進步”成了壓倒一切的價值取向,只要“進步”,其他就統統算成代價,被坦然忽略。
然而,事實證明,沿著這條單向度的道路,迎來的卻是災難。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讓人們反省:簡單思維可以凌駕一切嗎?我們是不是走進了新的迷信中?當我們自以為真理在手時,是不是正在陷入了新的謬誤?
這,讓人類重新關注起復雜性的問題,在今天,我們已經懂得,面對這個世界,我們經常無法給出明確答案,因為現象背后并非只有一條規律在發生作用,而是多種因素在互動,從地震到暴雨,從社會變化到污染形成,我們既無法準確預測未來,也無法保證100%的安全。
以治理污染為例,它背后的因素多元,從史料看,明代北京沒有大工業,霾災卻每隔三五年發生一次,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重型企業如雨后春筍,人們對空氣質量的抱怨卻不多,隨著大企業紛紛外遷,卻出現了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凡此種種,都提醒我們,要從系統的角度看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遺憾的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的主流價值觀長期沉浸在技術萬能、科學主義的幻覺中,遇到挫折,總想挖出“根本原因”,找到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由于系統智慧缺失,我們今天信這個,明天學那個,隨著長期方案一次次被短期目標顛覆,我們反而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遇。
北京挺過了這次陰霾災害,可要想從根上解決問題,就要有更大的格局。污染是復雜系統,這決定了,治理污染同樣無法簡單化,它需要相關環節,包括我們每一個市民,都能參與進來,共擔責任,共同奮斗。
霧霾已經消散了,但治污是一個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工作的共識不能隨霧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