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減排就會受影響。而我們擔憂的這根脆弱的鏈條,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不肯丟棄的發展思路和我們在生活方式上的生態透支。
昨天,南京網友“@河d第三條岸”在微博上貼了兩張照片,照片取景于同一個地方,卻是不同的呈現:一張拍于上個月南京大雪時,純凈靜謐的景色;另一張攝于昨天早上8點,灰蒙蒙的霧霾籠罩城市上空,渾濁骯臟,能見度不足100米。
“@河d第三條岸”說:來看看南京的污染有多嚴重,絕對不是我相機問題。
當然不是網友的相機出現了故障,而是我們城市的自凈能力有了故障。連續九天的嚴重空氣污染,每個南京人都感同身受,沒有人懷疑網友在PS我們的環境。
豈止是南京,中國中東部十多個重工業城市,也就是中國最富有的經濟發達地區,空氣污染大同小異。遠在北方的首都,也深陷霧霾之中。
這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霧霾污染,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昨日環球時報頭版頭條用了警醒的大標題來傳達世界的驚訝:《污染之嚴重史上罕見 工業化發展敲響警鐘 全球都在議論北京大霧》。
環境生態的危機不可能只局限在一個國家。北京大霧,環球咳嗽。
大自然開始用極端的方式報復我們的粗魯了。我們所說的粗魯,無疑是指發展的粗放和魯莽。高速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表面光鮮”,但顯然,我們沒有把握好一種平衡,平衡的一端是環保,另一端是發展。
其實,中國的領導者早就有科學發展的預見和決心,如果沒有這種及時的修正,今天的污染可能更加嚴重。但誰都知道,污染治理是一個多環節密切咬合的鏈條,只要有一個環節“掉鏈子”,PM2.5減排就會受影響。
而我們擔憂的這根脆弱的鏈條,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不肯丟棄的發展思路。在轉型之際,城市發展理念如何更新,生產、生存、生活的方式如何轉變,我們不能再“云里霧里”了。
這次大范圍、長時間、危害性嚴重的霧霾污染自發生以來,不少地方都出臺了應對措施,按新華社記者的觀察,絕大多數呈“臨時抱佛腳”狀態。至于眾生呼吁的公車限行、揚塵工地停工、重工企業減排、學生放假等一系列措施,仍不置一詞。想必大霧一散,施政者們的注意力又投放到那些光鮮的工程上去了。
空氣人人都要吸的,沒有特供,從這點來說,我們不能懷疑地方的治理者置民眾的健康為草芥。他們之所以“掉以輕心”,一方面是環境治理任重道遠,短期內誰都沒有辦法立竿見影;另一方面則是,有些地方官從來就認為要發展就會有犧牲,顧忌這個擔心那個,發展的車輪就太緩慢。這一點,社會公眾也具有同樣的麻痹癥。面包重要還是空氣重要?一段時間以來一直糾結在我們的意識中。生活中過度的生態透支,也為今天的環境索債埋下了惡果。
今天,當我們身陷人人都可能成為“城市咳”的重污染中,答案或許清晰了。
不能再等閑視之了!有些會是不是該緩一緩了,環保廳的應急預案也不能等到春節后上報。如何應對這場天災也是人禍的霧霾,才是當下之急。發展有的是時間,但生態沒有時間了。即使我們躲得過PM2.5的陰影,我們的后代,也難逃得出可怕的“魔多之門”。
這場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霧霾看似突如其來,其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早已為其埋下伏筆。也許這是我們必須繳的學費。問題是:繳了如此昂貴的學費,我們會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