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民政部發表《民政部回應河南蘭考火災事件:我國孤兒收留養育能力亟待全面提高》,介紹了中國現有孤兒數量及養育模式、兒童福利機構建設和民政部近期部署等幾方面的情況。相關負責人稱,中國現有孤兒61.5萬名,而由官方收養的僅10.9萬名。(1月10日《新京報》)
河南蘭考的一場大火,令中國孤兒現狀躍然其間。這些日,民政部的電話很忙,蘭考招待記者的飯桌很忙,疑似避重就輕的問責很忙,多數無兒童福利機構的地方很忙……忙來忙去,最終還是回到那些老話,一如《禮記》中的古老愿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的,孤兒不僅年“幼”、更是“孤獨者”,給其一方成長的天空,當是底線上的公共責任。
眼下的情況,顯然未必太過樂觀:一是民政部最新的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即“孤兒”)61.5萬名。其中,民政部門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的孤兒有10.9萬名,由親屬養育、其他監護人撫養和一些個人、民間機構撫養的孤兒有50多萬名之多。二是在“袁厲害一個擺小攤的婦女,25年收養超過100個孩子”的背后,是民政部門坦言的“多數縣(市、區)沒有專門的兒童社會福利機構”的現實。正因如此,近期,各地民政部門正在對個人和民辦機構收留孤兒情況進行全國性大排查,在排查基礎上,對個人和民辦機構收留孤兒分類安置。說得更直接一點——公辦兒童福利機構捉襟見肘、民辦救助良莠不齊,這恰恰是60余萬中國孤兒面對的現實。這也就難怪在蘭考當地,“不僅老百姓把撿來的棄嬰送到袁厲害家中,醫院發現棄嬰也送到袁厲害家,最后甚至發展到110撿到孩子,也送到袁厲害家”。
袁厲害“非法收養”的現實被默許,不過就與各地“黑校車”背后的“黑幼兒園”一樣,是情理之上的“次壞選擇”。除此之外,還有更好的去處嗎?
親情是無可替代的維他命。國內外孤兒養育經驗早就表明,福利機構養育不是最好的方式,家庭寄養更有利于孤兒健康成長。眼下而言,更重要的恐怕還是拆除國人在收養孤兒上的法律、政策、制度壁壘,改變家庭收養“偏好外國家庭”的慣性:一是趕緊明確以福利院為主體的公共收養責任,不能任由民間收養代償權力義務,更不能由所謂“愛心媽媽”扛起所有中國孤兒的未來,窮盡一切努力之后,再來清算民間亂象;二是在我國“不孕不育率已經攀升到12%、接近歐美發達國家水平”的現實之下,完善民間家庭收養的便捷程序,盡量讓每個孤兒都能有個溫暖的家,而不是將所有孤兒集結在一些“大家庭”里成長。
民政部已表示將推動修法、以鼓勵公民收養孤兒,但愿這樣的法令能早點進入頂層設計的議事日程,更但愿這樣的法令不要步了“收容遣送”轉身為“救助管理”后、疑似換湯不換藥的后塵。再孤單的孩子,也是這個國家的孩子。與其任其茍活在草根慈善的風雨飄搖中,不如庇護在制度完備的兒童福利體系之下。助其“回家”,我們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