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報告明確勾畫出了農村改革的總體方向和藍圖。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夯實農業基礎,保障農產品供給。
12月22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點研究如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全面部署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討論稿)》,并強調要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會議強調,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其中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表述令人關注。會議在強調要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力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提出要不斷理順農產品價格,讓農民種糧務農獲得合理利潤。
我們認為,新時期深化農村改革有三個重點,一是要在生產力領域緩解農業三要素凈流出才能緩解鄉村治理難題;二是在生產關系領域建設綜合性合作社弱化資本下鄉對農民的剝奪;三是在城鄉一體化戰略上要以城鎮化為載體才能應對全球化危機的代價轉嫁。
解決農業三要素流出
農業生產力領域中的基本三要素是土地、勞動力和資金。上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三要素流出農村的現象,這也是三農問題從此變得嚴重的內因。
然而,三要素流出的趨勢客觀上又是市場使然,因此在解決三農問題上,一般意義上地強調市場手段就會出現市場失靈。越是加強農村的法治建設、教育建設和醫療建設等,就意味著越需要有更高的開支。我曾在化解生產過剩的政策討論中提出: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城市是“資本池”,農村是“勞動力池”;這兩個“蓄水池”的結構概念有利于中國經濟“軟著陸”。在中國未來的城鎮化道路上,如何建好農村勞動力這個“蓄水池”,城鎮化投資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能夠堅持10年以上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農村城鎮化的基本建設就會成為主要投資領域。每年三農投入的平均增幅大約為15%,2006年~2011年總計已投入了4.3萬億,到2012年的年度投資規模計劃已超過1.31萬億;政府直接增加三農投資,是把市場失靈造成的資金流出變為流入,這樣就穩定了農村這個最大的“勞動力池”,這也是全球危機下,中國一枝獨秀的基礎條件。
同時,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領域是縣域經濟,其中又以城鎮化和中小企業為主。那么,如果連續10年按照這樣的增速追加三農投資,那將會有大量的基本建設工程在縣以下鄉鎮和農村開展,這又和中心城鎮人口擴張有關,不僅“勞動力池”穩定了,還讓農民就近就可以掙到現金收入,進而轉換為即期消費。
大力發展農村綜合性合作社
具體到農村生產關系改革,需要創新經營管理制度,大力發展農村綜合性合作社。按照生態文明戰略發展農村合作社,賦予合作社多樣化職能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之中農村改革的一個大方向。
我們發展綜合性合作社,需要在改革政策上更為堅定不移。農民通過合作能夠辦的事就放手讓農民辦;適合農村合作社進入的領域,都放手讓農民通過合作進入;能夠減免的稅費,都盡量減免。當然,農村合作社自身建設也需要更為規范,切實保障成員應有權益。
現在各個地方政府都在以農業現代化為名招商引資,而資本大規模下鄉就要攫取利益,農民收益本來不多,資本占據得多了,農民分得就少了。1996年前后,某集團公司牽頭28家大型工商企業提出進入農業推進產業化的人大提案。從那時開始,以工商業資本獲利為目標之一的農業產業化就啟動了。當年,我也是農業產業化政策的首批研究人員之一,我認為,通過拉長產業鏈的方式增加收益的政策思路符合一般經濟理性,但檢驗農業產業化成功與否的標準不是看產業資本的收益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了多少,而是要看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農民,在這個過程中的收益到底增加了多少。如果農民達不到這個產業的平均收益率,那這個農業產業化就失敗了。
目前,農業產業化的收益受資本主導流出了,價格波動和自然風險疊加的代價,卻大部分留給了農民??焖儋Y本化使得農業長期追求粗放的數量增長,會導致菜賤傷農、谷賤傷農和肉價大起大落。農業領域的生產過剩很明顯,這不科學。產業資本向農村轉嫁成本,追求符合工業化要求的農業現代化生產,已使農業成了對我國面源污染“貢獻”最大的領域。如果聽任資本繼續推進這種大規模資本化的農業,其結果就是農業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嚴重。
城鎮化不同于“加快城市化”
我們的城市化是要通過城鎮化來實現的?!笆晃濉币巹澲猩婕靶罗r村建設的內容,重點強調了縣域經濟發展要依托中小企業發展和城鎮化。城鎮化的政策思想,跟一般意義上的加快城市化是不同的。
如果堅持10年以上新農村建設投入“只增加不減少”,則縣級城關鎮及其以下的農村中心城鎮的基本建設,就會成為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主要投資領域。會使上萬個縣級鎮或中心城鎮成為發展中小企業的載體,也使這種離三農半徑最短的、縣域經濟為載體的城鄉一體化成為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