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你讀完這篇文章時,又將有400多名中國人離開農村,前往城市扎根。
已經容納全球十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城市,仍在不斷膨脹。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移民,也是中國對鋼鐵、食糖、電力等需求的推動力。
也許更出人意料的是,城市已經成為中國對抗污染、提高增長可持續性的關鍵戰場。
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一直伴隨著慢性的環境退化和不斷加劇的污染,官員們承認,如今這對人體健康和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在中國領導人改變這種增長模式的嘗試中,城市走到了最前線。
“我們不應仿效西方城市的高密集度模式,”中國國家發改委下屬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說——他主要指的是能源消耗。他說:“城市化越快,消費就越快……我們必須考慮能源和資源方面的制約因素?!背鞘幸泼耧@著影響著消費和行為模式:中國城市居民用電量是農村居民的3倍,糖的消費量是后者10倍,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也多得多。一位官員估計,每有一個人移居城市,政府平均要花費10萬元人民幣(合1.6萬美元)修筑道路、橋梁、公用設施和其他公共產品,這些都需要能源密集的投入,如鋼鐵和水泥。
政策制定者試圖通過一系列政策來引導城市走上更可持續的道路,包括設定碳排放目標、鼓勵使用獨立太陽能設備、限制能耗和大力投資公共交通。上月,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胡錦濤承諾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并表示城市化必須與“生態安全”相均衡。
就此而言,北京和上海等中國最大的一些城市已在多個方面走到了前列。為減少空氣污染和碳排放,北京(人口2000萬)正在分階段將燃煤電廠撤出城市的中心地帶,用更清潔的燃氣電廠取而代之。
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出租車用天然氣代替了汽油,因為前者更廉價、更清潔。很多城市出資興建符合環保原則的“生態城市”。
盡管有種種措施讓城市“綠色化”,但迄今進展緩慢,因為中國整體的經濟和政治架構仍然鼓勵地方官員注重高投資和快增長,而不是可持續性。過去30年經濟繁榮的動力是對固定資產的大量投資,這種模式導致城市橫向蔓延、效率低下,充斥著質量低劣、只能使用20年的建筑。
“想想中國城市建設是為誰而建的,”福建省的一位市級官員若有所思地說,“它們不是為人民而建,而是為政績而建?!?/p>
結果之一是,中國城市都有相似得出奇的巨大的街道網格,不方便行人步行。
中國的官員們指出另一項難題:誰來為減輕城市環境影響的政策買單?污水處理、高效率的垃圾處理和清潔能源都可能成本不菲?!耙恍┕賳T可能會為了滿足監管要求而建造新的污水廠,但為了節省成本和能源,他們也許會趁上級領導不在時關閉污水廠,”中國環境保護部政策研究主任夏光說。
官員和學者表示,有鑒于此,若要實現城市可持續性(以及在整體環境舉措上取得成功),就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在評定官員的政績時,除了GDP增長外,也考慮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就。
保爾森研究所(Paulson Institute)創始人、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稱,在中國建設可持續城市需要“全新的市政財政模式”,而且只有得到經濟改革的配合,城市化進程才有可能得到妥善把握。
他說:“需要努力建立起穩健、長遠的經濟框架,真正意識到自然資源的稀缺?!?/p>
他說,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都需要“這樣一種增長模式,即讓我們在不耗盡自然資源或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增進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