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城鎮化是指,改建多年形成的棚戶區、工廠外遷區,使之成為適合人居住的商業區和服務區。新城區指開發區、實驗區、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新社區就是新農村建設。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改變農村土地產權現狀使其流轉起來是新城鎮化的關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制度建設和監督機制建設,以防新城鎮化變成熱錢去農村“圈地”的借口。
城鄉資本差別在擴大
對于中國紅利缺失的論調,厲以寧明確表態反對:“改革紅利是中國最大紅利。當舊的改革紅利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有新的、重要的改革措施及時推進,只有新制度才能保證新人口紅利和新資源紅利。”
厲以寧認為,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的結束正是技工時代的開始。而當東南亞國家技工成長起來后,我國從技工時代轉高級技工、專業化人才。
相對于舊資源紅利而言,新的資源紅利主要在于對科學技術的利用,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資源,治理沙化增加的土地,振興草場業增進土地資源的利用。
中國需要改革城鄉二元體制。“中國擴大內需靠的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城鄉收入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呢?”厲以寧問道。
從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個要素比較,農村和城市差別很大。城市占優勢,農村居于劣勢。農村與城市的差異始終存在,一代一代累積下來城鄉資本差別擴大。
“舉個例子,城里的土地是國有的,祖傳的房子有房產證,買的商品房有房產證,有了房產證我要創業一抵押,錢到手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承包地、宅基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能抵押不能轉讓,連出租都很困難,農民沒有物質資本。除了名義上的集體所有權外,沒有任何意義。”厲以寧如是說。
增加農民物資資本
怎樣讓農民持有物質資本呢?
厲以寧認為,最重要的是推進土地確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三權三證。即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宅基地的使用權、農民在宅基地上所蓋的房屋的房產權,然后給三權發證。
厲以寧說:“國家應保護農民土地不可侵犯,便于土地流轉。農民在農村金融發達的地區可以試點抵押貸款。”
此外,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服務配套建設,否則農村和縣城始終不會成為城鎮化的有吸引力的地方。
厲以寧表示,城里學校國家投資多,經費足,師資力量強,設備也很齊全;農村的孩子上學,校舍差、設備差、師資力量又不足,農民工兒子還是農民工。“未來應對教育資源的配置均衡化,對農村教育進行改革。”
而社會資本的差距在于,城里人進入市場總可以找到資源,而農村一個山溝里全窮人,誰也沒有能力進入市場。“應鼓勵農村人出去闖,扶持和保護小微企業。要學習溫州人當初的做法,鼓勵農民出來,讓他們在市場中去摸爬滾打、拼搏、創業。”
“中國貧富差距還體現在收入分配不公。西方國家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縮小差別。我國二次分配擴大了一次分配的差距。為什么?城鄉社會保障待遇不同、教育經費分配、醫療資源的分配都不相同。”厲以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