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提及紅會,不得不說郭美美。她讓紅會公信力急劇下降,接受的捐款數大不如從前,甚至于獻血這與紅會掛鉤的事,也受到影響。自然,將一切歸罪于郭美美,是荒謬的,一切的根源仍在于紅會本身的機制設置。
當紅會公信力不斷下降,甚至成為網友不斷調侃的笑料時,紅會要重建公信力,的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紅會來自這方面的努力,也并不少見,較之于從前,已有不小改進;另一方面,紅會一直在“求社會監督”,也在自我完善監督體制,就如當前紅會的監督委員會,上一屆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但這一屆,幾乎全是知名人士,而且涵蓋甚廣,這可謂不小的改進。
但是,即便紅會努力了、前進了,其依然難以讓公眾滿意,繼而重樹社會公信力,只因其機制設置落后公眾期待甚遠,一則,透明機制雖已設立,但仍然漏洞百出,這更加劇了公眾的質疑;二則,此次監督委員會雖然是名人了,但名人并不等于強有力的監督,更何況,這背后尚有諸多不明之處,如為何選擇這些名人?這是如何邀請的?有沒有經過選拔過程?如果沒有,那算不算“內定”?如果是“內定”的人選,又如何代表社會監督?
此類疑問,揮之不去,畢竟,紅會監督委員會選拔過程的“曖昧”,已經讓公眾對監督委員會的期待減損大半。更何況這監督委員會還是2009年建立的,如今正好是換屆時機,前三年作為寥寥,如今換成“內定”的名人,就期待有180度的轉變,的確難以讓公眾抱有極大的期望。
要拯救紅會的監管,仍需從選拔監督委員會的成員開始,這里的委員,需要的不僅僅是名人和專業人士,而是要通過社會選拔出來的,對監督紅會有著極大熱情與責任感的人。如果,僅憑紅會自己邀請、內定,這樣的監督委員會恐怕仍是“自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