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和大學哪個科研實力更強?
中科院Vs大學,這是前不久科學網上爭論激烈的一個熱門話題。參與爭論的博友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各自評功擺好、互不相讓:甲方說,中科院有專心致志的科研氛圍,乙方說,大學有自由競爭的多元文化;甲方說,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多,乙方說:大學的本科生、研究生多;甲方得意洋洋:科研不到中科院,便做教授也枉然!乙方沾沾自喜:學習不在大學里,科研最好也枉然……
之所以出現這場科研實力誰高誰低、孰強孰弱的爭論,與我國近年來科研格局的變化不無關系。隨著“研究型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力度的加大,高校特別是“211”、“985”高校的科研條件、師資力量和科研水平均有大幅提升,與中科院漸成鼎足之勢,兩者在科研課題、經費和人才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分屬兩大創新單元內的人欲比高下,自然不足為怪。
值得探究的,是比拼的方式。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雙方與其大打口水仗,莫如把時間和精力用到各自的科研上,拿出頂呱呱的科研成果來證明自己。時至今日,大學也好、中科院也好,真正能擺到國際大舞臺上、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的原創性重大成果,實在是少之又少。這與“科研投入世界第二”、“科研人數全球第一”的名頭相比,怎不讓人汗顏?
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大學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理應加強合作、取長補短,共同攀登科學的頂峰。特別是在學科交叉趨勢日益明顯、單打獨斗難以制勝的情勢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同行,更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求贏,在協同創新上好好下功夫。而在這場充滿火藥味的口水仗中,不難看出爭論雙方“舍我其誰”、“唯我獨尊”的傲慢心態。如果抱著這種心態去搞協同創新,結果可以想見。
這場“中科院Vs大學”之爭,讓人不禁聯想起前些年兩位美籍華人科學家領受諾獎后的分道揚鑣,和去年屠呦呦先生榮獲拉斯克獎后引發的“誰該獲獎”的大論爭。三者雖各事出有因,但所折射出來的,卻是“文人相輕”、“同行是冤家”的陰魂。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進程中,這種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內耗文化,值得科研人員警惕。
所幸,這場無謂的爭論已經偃旗息鼓。只有放棄門戶之見,擴大國際視野,反躬自省、相互學習、真誠合作,拿真貨色、比真本事、做大貢獻,方能不負國人的期許。(吳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