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底,國家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明確要求試驗區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
長株潭城市群總面積占湖南的29.7%,人口占湖南的39.3%,在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武漢城市圈總面積占湖北的31.1%,人口占湖北的51.2%,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
5年時間過去了,“兩湖”以“兩型”試驗為突破口,兩大城市圈整體素質得以全面提高——武漢城市圈內九大城市產業融合成效顯著,長株潭城市群圈域一體化建設實現聯動共享。
在兩大城市圈“兩型”試驗區的帶動下,湖北、湖南兩省GDP連年攀升并雙雙躋身“萬億俱樂部”,成為中西部最具發展潛力的重要區域。
武漢“1+8”分工共榮
“從仙桃坐動車40多分鐘就到武漢了,相當于武漢人開車過江上班的時間。”湖北省仙桃市一家服裝加工廠總經理張洪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過去來武漢巡店、談生意只能開車走高速公路,最快也要一個半小時,漢宜高鐵的開通拉近了武漢與仙桃的時空距離,兩地同城化生活不再是奢望。
與張洪生同樣受益的,還有武漢城市圈內咸寧、黃石、鄂州、黃岡、孝感等城市居民。
據湖北省發改委副主任肖安民介紹,未來2年,武漢至上述五地的城際高鐵將陸續建成,屆時武漢至圈內8市的“一小時經濟圈”也將隨之縮短至半小時。武漢城市圈亦將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中國又一個擁有密集城際鐵路的地區。
張洪生10多年前從仙桃老家來到漢正街服裝市場,租下一套民居從事女裝加工與銷售生意,但2005年底的一場大火,將漢正街“前店后廠”的老套路逼入了絕境,催生出了“一店八廠”的新模式,“就是銷售門店仍留在武漢,廠房遷往周邊八市”。
張洪生沒有想到,這次遷移竟讓自己的生意規模從一間小作坊變成了一家中型規范企業,年銷售額亦比當年數十萬元勁增了近10倍。
早在2003年,武漢便開始發展“總部經濟”,與周邊城市形成“武漢研發、周邊生產”的分工格局。通過資源整合與錯位發展,武漢城市圈已形成六大特色產業帶。
肖安民表示,目前,在武漢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的企業多達150家,武漢市向圈內城市轉移項目1281個,投資總額達到964億元。
長株潭“組團共進”
與武漢城市圈的“一大眾小”有所不同,長株潭城市群的特點是長株潭三市實力相對平衡,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工業規模偏小,存在重復建設和環境同治難等問題。
區域污染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長株潭三個城市,“環境同治”自然也被擺在長株潭城市群建設中最為優先的位置。
對此,湖南省積極推進環境的統籌治理。2006年以來,該省政府組織編制了《長株潭環境同治規劃》,出臺了共同的產業環境準入與退出政策,組建了專司三市環境監測的執法大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34個國家部委辦局、70多戶央企在試驗區實施了60多項改革試點,初步形成了系統資源滾滾匯聚的“洼地效應”。
據了解,長株潭城市群被列為“兩型社會”試驗區后,三市既立足各自優勢又“組團共進”,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文化產業等方面,形成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目前,長株潭三市半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公交一體化順利實施,同時還實現了通信并網同位升號,形成了城市群環境治理一體化機制。
2011年,長株潭城市群GDP近8000億元,超過全省四成,當仁不讓地成為湖南“核心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