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中,將兩軸、兩帶、多中心作為未來北京的城市格局
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昨天,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剛表示,要實現北京城市的科學發展,必由之路是走向區域和城市群的戰略,很多功能和產業需要大的區域來替代、優化、疏解。
據了解,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已批準了《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規劃中,北京明確提出將建立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結構布局,疏解城市功能,解決在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城市病”。
環境差不算現代化城市
報告摘錄
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十八大代表、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剛在昨天分組討論發言時表示,十八大報告為北京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是我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中國由農業國家向城市國家在轉變。
“城鎮化與工業化、現代化經常并列出現,哪個國家的現代化不是在高度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基礎上實現的?”陳剛反問道,“但是,如果城鎮化和工業化是不健康的,也能實現現代化嗎?不然。”他認為,城市很大、發展很快,但是環境差、產業低端,都不能稱之為現代化。
陳剛稱,根據專家測算,中國每增加城鎮化一個百分點,就能促使1300萬人口到城市,可以支持4%—5%的GDP增長,這是其他國家不能比的。
陳剛表示,由此來看,中國未來的發展、擴大內需的機遇巨大。
治通病組建區域城市群
報告摘錄
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陳剛表示,我們面臨著種種“大城市病”,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過高、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不夠等等問題,都伴隨著城鎮化出現了。
而針對大城市的發展,陳剛認為報告給了非常明確的路徑:走向城市群同時要優化城市布局。但他同時認為,城市群和空間優化不是簡單的擴大規模,這條出路對北京具有現實意義。
“北京城市人口、建筑、產業規模非常大,人口、土地、資源,要實現科學發展,必由之路是走區域和城市群的戰略,很多功能和產業需要大的區域來替代、優化、疏解。”陳剛指出,有的城市要進一步聚集,但是有的需要疏解,這就必須走城市群的道路而不能走大而全的路子;必須有不同的分工,分清哪些區域適合搞工業、哪些區域只能搞高端經營。
基于此,陳剛推斷,今后城市的概念會越來越模糊,相反,城市群的輪廓會更加清晰。
同時,城市還要走向平衡發展,需要在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結構中尋求平衡。陳剛坦言,城鄉二元結構的差距在北京仍現實存在。城市里面,南北區域、河東河西、城鄉接合部地區等等差距都存在,有的城市里面的差距比外面城鄉之間的差距還大。因此,北京下一步將對舊城里面大量的平房棚戶區進行大力改造。
十八大代表北京公交集團104路駕駛員劉美蓮
呼吁提高公交員工待遇
劉美蓮說,做一線駕駛員10年來,她共駕駛過四種車型,一開始是無助力的大通道,一天工作下來非常累,現在的混合動力環保車就舒服很多,冬天有暖風,夏天有空調,加油站加氣站也都搬進了車隊,非常方便。
劉美蓮建議政府繼續增加對公交事業的投入,繼續推進低票價格,擴建專用道,加大交通微循環建設,發展智能交通、環保擺渡車,把城市交通結成一張大網,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公交員工很辛苦,每天起早貪黑,有的凌晨4點多就要到崗。”劉美蓮表示,然而,現在路面情況復雜,人多車多,精神高度緊張,壓力大、責任重,建議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公交員工的收入和福利水平。
□黨代表話民生
十八大代表北京二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杰
食品企業應提高準入門檻
“我們是國家經信委加強誠信體系建設的試點單位。食品生產加工的每個環節都有監控,比如原材料采購有什么標準,白玉豆腐源頭要可追溯,在哪里買的黃豆,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加工中,對員工有要求,進入生產車間前,有洗手消毒的程序等。這些程序,就是為了確保安全。”
作為食品行業的代表,孫杰說,食品行業是良心工程,任何企業不能因為利益驅動,就傷害公眾健康。這需要一定的職業道德和素質。當前出現的部分食品安全問題,還需要提高全民職業操守和職業素質。
孫杰表示,我國從食品制造、流通到市場每個環節都在管理。從現在食品企業的自律意識和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來看,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同時,全民對食品安全保障的意識也越來越強。
針對“加大違法企業的違法成本”。孫杰表示,我國已出臺食品安全法,北京最近也在調研,準備出臺食品安全條例。從食品安全管理角度看,要加大處罰的力度,讓食品企業不敢、不愿、不能出現違法的行為。針對一些小企業問題多的情況,食品產業的集中度要提高,要有準入制度,設定一定的門檻。
居住區留足配套空間
報告摘錄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陳剛指出,北京還需要進行綠色發展,北京生態空間中建設規模過大,今后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北京土地能源供應,必須是高密度的,土地的容積率非常高,否則平鋪的產業將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只有攤薄其土地成本,才能存活下來。”陳剛稱。
他還提出,生活空間要更加舒適宜居,居住區的規劃建設要留足空間,少建超高層的居住建筑,一定要留足配套的停車、綠地等空間。此外,生態空間要進一步綠化美化,城市中心區要進一步進行綠化。
“支撐這么一個空間結構的交通方式需要進行革命性的變革,必須依靠大量的公共交通、軌道交通來連接,小汽車是無法承擔這樣的功能的。城市進入軌道時代,北京在這方面將大有可為。”陳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