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慕海平認為,未來完全的城鎮化應是五方面城鎮化合而為一。一是產業城鎮化,要通過產業集中帶動人口聚集。二是人口城鎮化,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讓1.59億常住農民工享受無差別、無歧視待遇。三是土地城鎮化,要讓城市規模擴張速度與人口增速相協調,集約用地。四是社會城鎮化,要讓社會結構和管理方式適應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化解社會矛盾。五是農村城鎮化,要使農村也享受到城市文明。
對此,專家建議,應盡早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實現上述五化的合一。其中,首先應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王遠鴻建議,應放寬直至放開城市和城鎮的戶口遷移的準入限制,實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戶籍制度;加強社會管理配套制度改革,以社保、醫療等公共服務為突破口,切實解決農民工實際生活困難,對進城農民給予充分的身份認同,同時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對農民提供基本社會福利。逐步剝離附著在戶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沒有產業支撐,農民工進城就會成為空話。專家認為,中小企業、中西部地區和中小城市,是下一步城鎮化的主陣地。對中小企業,應深化增值稅、營業稅改革,合理調整中小企業社保資金繳納政策,對吸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較多的行業、企業實行稅費減免和財政補貼。對中西部地區,應出臺差異化的產業發展政策和區域扶持政策,引導更多勞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鼓勵有資金、會經營、懂技術的農民工向中西部“回歸”。對中小城市,應著力提高其產業集聚和人口承載能力,通過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產業布局合理化,實行向中小城市、小城鎮傾斜的產業、用地和財稅政策,引導農民就地轉移、就近發展,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協同推進。
此外,倪鵬飛認為,未來我國城鎮化的空間形態應是眾多城鎮以城市綿延帶、城市群或城市圈,呈點、線、面三種結構,通過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化地連接在一起,因此新型工業化布局應充分考慮城鎮化的新形態。具體到城市群及區域布局上,一方面推動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避免產業惡性競爭和基礎設施重復,形成經濟聯系緊密、內部聚集效應與對外擴散效應明顯的城市群。另一方面,關注并重點援助邊緣區域,要制定積極有效的財稅、金融和產業政策,重點援助農村、非城市群、城市群的邊緣區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降低區域傾斜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