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蘇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區三城”這一兼具國際視野和蘇州特色的發展戰略。經過3年來的探究性實踐,目前已經形成以“一核四城”為空間組織形式、以產業創新為內驅動力、以富民惠民為終極目標的科學發展體系。其外部形態表現為新型城市集群的崛起,其內部戰略重點是“全面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所謂中心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個城市在城市集群中所表現出的中心性和引領性,它不僅代表了城市發展要素的集中程度,而且體現了區域的智能和情感,在城市集群中發揮著異常重要的影響。
蘇州古城是蘇州市域范圍內的首位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長期處于中心地位并發揮引領作用。但也正如美國社會學家歐尼斯特·伯吉斯(ErnestBurgess)所指出的那樣:伴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和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劇,傳統意義上的中心城市將不可避免地共同面對衰退和老化所帶來的發展困境。
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重塑蘇州古城核心競爭力是關鍵。隨著世界范圍內后現代“消費革命”的到來,休閑、享樂等消費需求將成為主導的發展動力,第三產業開始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量,多元城市化動力
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動力的新城市化趨勢日漸顯現。蘇州古城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游城市,蘇州園林是與北京長城、西安兵馬俑和杭州西湖齊名、享譽世界的標志性旅游品牌和旅游名片,并廣泛產生全球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旅游,應該成為蘇州古城價值更新的核心動力,也是蘇州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必然選擇。
在國外,人們早已認識并利用旅游對促進經濟增長及城市發展的作用,旅游城市化現象也引起了國外學者的普遍關注。Mullins認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紀后期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基于后現代主義消費觀和城市觀(注重享樂,pleasure)的一種城市形態,是一種建立在享樂的銷售與消費基礎上的城市化模式。以
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的城市具有以下特征:城市經濟以發展旅游業和商業服務業為其支柱產業,不安排工業;城市中絕大部分居民都受雇于旅游業和商業服務業;城市中有大量的博物館與游樂建筑,餐飲、購物和旅館設施等。國內城市如三亞、桂林、黃山也是旅游城市化的典型案例。
以旅游作為古城區核心競爭力,以旅游城市化引領蘇州中心城市首位度建設,必須著眼于蘇州古城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著手于文化旅游的跨界整合,著力于旅游產業的系統化運作,創新性地開拓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全面推動中心城市的價值更新和品質提升。
一是文化形態創新。文化來源于生活,并依托生活方式的延續得以傳承。蘇州古城要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積淀為背景,對歷史和文脈進行精心梳理,但不要局限于傳統文化“標本式”的展示與呈現,而是要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和市場消費需求緊密結合,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適度衍生,充分打造蘇式生活方式體驗基地,讓游客充分領略雅致唯美的天堂生活和休閑方式,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旅游目的地”概念,徹底改變觀光旅游的點、線狀旅游模式,打造現代旅游的“基地+環游”的目的地模式。
二是旅游跨界整合。與文化相融合,推進古城文化深度游,發揮旅游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與信息、網絡相融合,建設智能化旅游公共服務平臺;與建筑相融合,以傳統歷史街區為依托,打造一站式文化旅游服務基地;與交通、物流相融合,構建專業化的水、陸旅游交通服務體系;與技術、工藝相融合,整合老字號和蘇州傳統工藝,建設文化旅游創意園區、研發基地和特色化的旅游購物區;與金融相融合,開發旅游金融服務產品……通過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跨界整合,把旅游業打造成古城區服務業的龍頭產業,以此為抓手,拉動古城區整體產業的轉型升級。
三是產業系統運作。以旅游城市化的理念進行品牌化、連鎖化和產業化運營。首先,對蘇州古城內文化旅游資源的強勢品牌進行商標注冊和知識產權保護;其次,對文化旅游產業所涵蓋的核心、優質業態進行整合,形成自主品牌;再次,積極對外進行品牌輸出和管理輸出,創新產業運作模式和商業模式,引領蘇州旅游從資源壟斷型產品向文化主導型產業的跨越與提升,同時,也可以為江蘇省人文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探索出一條可行性路徑,帶動江蘇文化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