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素有“魚米之鄉”之稱,不僅被新千年第一縷曙光所青睞,也敢為人先地孕育出了全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溫嶺已經從昔日偏遠閉塞的海防小城躋身全省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從資源貧乏的農業生產地區成為產業集聚的工業生產基地和品牌之都,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678.62億元,較五年前增長了1.6倍;人均生產總值8784美元,跨入了中等收入國家(地區)水平行列。在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在省委建設“兩富”浙江的統一部署下,新一屆溫嶺市委作出了建設富裕和諧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的重大決策,為溫嶺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把握核心內涵,為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謀劃宏偉藍圖
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現代化轉型,不僅是溫嶺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內在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對東部沿海地區未來發展的更高期望。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的目標任務,作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溫臺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溫嶺應當率先向現代化邁進,才能為全省發展大局多作貢獻。因此,我們把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溫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總定位,既是對過去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現實的把握和抉擇,更是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根據溫嶺市第十三屆一次黨代會精神,溫嶺實現基本現代化分“兩步走”,到2014年溫嶺撤縣設市20周年時,實現全市經濟總量、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倍,城鄉居民收入增長10倍;到2016年,多數指標達到基本現代化標準;到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化中等城市。
溫嶺在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同時,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必須要有新的定位,要在六個方面有所表現:一是經濟現代化。城市的經濟實力雄厚、經濟功能齊全、產業結構合理、對外交流活躍,同時微觀經濟主體富有創造力和開拓力,從而使城市的宏觀經濟充滿活力與張力。第三產業高度發達,并成為較大區域范圍內的經濟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務中心。二是社會現代化。城市的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同步,并互為促進,表現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健康的社會心理、進步的社會輿論和文明的社會風氣,市民對城市有較大的認同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三是城市現代化。現代化基礎設施齊全,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有便捷通達的內外交通、高效高質的通信服務、充足的水電供給、良好的廢污處理和可靠的防災、減災系統。四是生態現代化。城市自然景觀優美,注重城市園林綠化,保持生態的平衡和良性循環;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城市建筑風格和諧統一,城市規劃設計科學合理。五是文化現代化。要體現出豐富性、多樣性、多元化,構建現代的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并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吸引力,能促進市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準不斷得到提高。六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是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集中表現為人的價值觀念要符合現代社會的基本需要,社會人力資本要高,受教育程度要高,能力素質要強,自由、開放程度要強。
圍繞上述六個“現代化”,我們認為,溫嶺現代化中等城市建設的內涵至少應把握三個方面:
(一)我們所要實現的是國家戰略部署下區域先行的現代化。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實踐表明,地區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有機組成部分,沒有地區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國家的現代化。同時,由于受地區基礎能力的制約,同一歷史時期、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往往存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同步和不平衡性。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中,全國到2050年左右基本實現現代化,順應“區域率先”的現代化一般規律,國家明確要求長三角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七大更指出“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因此,作為沿海發達地區發展較快、基礎能力較強的溫嶺,有條件也有責任比其他地區發展得快一點、發展得好一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溫嶺經濟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面臨的挑戰和制約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適應自身基礎和條件的現代化路徑,在確定發展目標、工作舉措等方面既要體現國家戰略、時代特征,更要體現溫嶺市情特點,揚長避短地推進溫嶺基本現代化進程。
(二)我們所要實現的是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的現代化。按照“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主要標志是工業化、城市化。第二次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主要標志是知識化、信息化。相對于第一次現代化,有些基本特征是第二次現代化時新出現的,如知識化、網絡化等;有些是第一次現代化特點的延伸發展,如國際化、智能化等;有些則是逆向化,如第一次現代化是對大自然的征服,第二次現代化則是向大自然的回歸。但兩者又是緊密相聯的,前者為后者奠定物質和社會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延續和發展。雖然我們所說的現代化,不完全是發達國家所走的“第二次現代化”,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就不需要關注和推進了。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指明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溫嶺盡管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從總體上看,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因此,我們必須在溫嶺經濟社會發展中著力提升城市化、新型工業化水平,提升科技、體制和機制的創新能力,各類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力,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協調發展能力,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的實現能力,各種風險的預警和防范能力。
(三)我們所要實現的是在鞏固小康成果基礎上的現代化。全面小康與基本實現現代化在內涵上是關聯的、發展上是統一的。全面小康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中期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是全面小康的延續和提升,兩者相互依存、循序漸進。雖然當前溫嶺已基本實現全面小康,基本具備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但從溫嶺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看,仍存在著“惠及面”不夠寬、“達標率”不平衡、“全面性”有差異等矛盾和問題。因此,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既是溫嶺在全面小康基礎上的新發展,也是對全面小康建設的補短、補軟、補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小康社會建設經驗的同時,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扎實地推進現代化中等城市建設進程。
二、設定指標體系,為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提供科學評價
在參考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的基礎上,溫嶺市委、市政府本著綜合性(現代化標準須體現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方面廣泛系統的范疇)、代表性(指標設計力求全面、簡明,防止過多、過繁)、可比性(指標涵義和計算口徑不僅在省內可比,而且跨區域可比)、易獲得性(指標設計盡可能從常規統計制度中就能取得)的指標設置原則,從溫嶺市情出發,初步確定了溫嶺現代化中等城市建設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生態質量四大類30項量化指標。同時,為每一項指標都配置了2010年實績數、2016年目標值和現代化指標標準值,以供實際操作參考對比。在溫嶺市現代化中等城市指標體系的設定上,我們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考慮:
(一)注重指標的“多維觀照”。在現代化中等城市指標體系的設計過程中,我們特別重視從遵循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體現國家戰略、反映區域特點三方面來把握。從國際上看,現代化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持續而深刻的社會變遷,具有基本的衡量尺度和演進發展的一般規律;而溫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總體戰略和部署下進行的,必須體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同時又必須立足結合市情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具有鮮明的區域個性特點。在溫嶺市現代化中等城市指標體系的30項指標中,國際通用指標占了12項,充分體現出溫嶺“登高致遠”的激情與勇氣。體現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發展水平的“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反映國民健康狀況的“人均預期壽命”,反映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每千人國際互聯網用戶數”,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數……一批直接對接國際標準的指標及其目標值設定,使得這套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公認性大大增強。與此同時,我們從城市發展實際、解決群眾關切出發,在指標體系中專門設置了“城鎮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城鄉防洪排澇標準”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