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質量顯著改進
藍皮書指出,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化之所以加速推進,主要是由市場經濟推動的。在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主要是一些小企業,甚至是個體戶。由于個體私營企業規模小,素質低,不規范,主要從事些簡單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因而,早期的城市化是比較粗放的,存在著大量的半城市化現象,而且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壓力。
進入21世紀后,舊城改造接近尾聲,過去那種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化開始降溫,內在素質的提升已成為新型城市化的主要內涵。藍皮書指出,尤其是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各地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了科技創新,信息化和現代化進程加快,競爭力增強,城市化質量有了大的飛躍。
城市化增長重心開始內移
改革開放后,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崛起,新興城市化進程得以啟動,從而使得中國城市化重心逐漸東移。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投資重點開始西移,從而使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增長重心出現了由沿海向內地移動的趨勢。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東部地區的GDP和進出口額均出現了微弱的相對下降趨勢,而中西部地區則有所上升。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中西部地區增長幅度明顯提高。從城市建成區面積來看,雖然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仍然趕不上東部地區,但差距在逐步縮小。
大城市發展優勢明顯增強
藍皮書指出,計劃經濟時期,由于政府主導的重工業化道路,中國大城市發展較快。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小城鎮快速崛起,大城市風光不再。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從計劃經濟體制比較薄弱的外圍起步的,如農村和小城市,尤其是在東南沿海地區。這樣,小城鎮和小城市最先得益于市場經濟的推動,活力展現。然而,大城市由于受體制的拖累,負擔過重,步履維艱。不過,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大城市的活力開始得以恢復和發展。
藍皮書指出,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市場經濟體制趨于完善,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增強,大城市、特別是區域性中心城市,如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北京等,發展優勢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