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8日,美國《新聞周刊》宣布,將在年底把紙刊和網絡雜志《野獸日報》合并,推出全數字化的《全球新聞周刊》并裁員,從而結束這家雜志為期80年的紙版發行史。又一家紙媒“關張”,新媒體的擁躉們歡欣鼓舞,彈冠相慶,傳統媒體則如喪考妣。
我倒覺得,傳統媒體的同行們不必憂傷,不要以為自己這個行業沒有明天了。美國《新聞周刊》告別“紙版發行史”,只是個案而已,并非普遍現象。他們走到今天,并非都是新媒體的沖擊,更有其自身經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告別“紙版發行史”,并不意味著紙媒的死亡,而是為了順應讀者的閱讀習慣,是與新媒體融合的結果,只是換了一種存在形式。新媒體只是閱讀的渠道,傳媒業還是一個以內容生產為核心的行業,內容不死,思想不死,傳統媒體就不會死。
但是,傳統媒體不能無視新媒體這個新“渠道”的沖擊。抱殘守缺,固步自封,不思改革和融合,毫無主見和判斷地追隨新媒體,只有死路一條。
一個需要澄清的事實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非對立關系,而是互補關系。新媒體對訊息的快捷傳播,更符合公眾的信息消費習慣,所以紙媒要擴展報道的影響力,離不開新媒體。當然,新媒體同樣離不開傳統媒體,無論是新聞信息的生產和供給,還是在公信力上,它都嚴重依賴傳統媒體。如果哪一天所有的傳統媒體,從報紙到電視臺到雜志,都拒絕網站轉載新聞,那么,各大門戶網站的首頁將會一片空白。至少在目前,傳統媒體仍然是新聞生產的主力。微博也一樣,如果哪一天將微博中首發于傳統媒體的內容都剔除,它所傳播的有效資訊將非常有限。
毫無疑問,如果哪一天全世界電腦的復制和粘貼鍵都突然失靈,那么網站基本上就得關門,新媒體就會成為死媒體。這樣說,倒不是因為傳統媒體人的自負,而是想強調兩者的互補關系,兩者已經融為一體,離了誰都不行。
不過,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傳統媒體的日子并不好過。一方面,由于讀者越來越習慣于從網絡上獲得信息,一些紙媒的發行量在下跌;一方面,由于信息管制的不均衡,很多信息能從網上看到,從傳統媒體上看不見,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不可避免地在一次次公共事件中流失,被讀者拋棄。
正因為如此,傳統媒體一直都對“微博主流媒體化,主流媒體邊緣化”的趨勢耿耿于懷。《小康》雜志2012媒體信用調查顯示,微博公信力首超廣播、雜志。在“公眾心目中公信力最強的主流網絡媒體”排行中,新浪、騰訊遠超人民網和新華網,微博排在了“受訪者心目中公信力最強”媒體類型的第四位,位列廣播、雜志之前。不得不承認,在這場傳統媒體與微博所代表的新媒體的遭遇戰中,傳統媒體基本上是敗了。
節節敗退,不僅在“他殺”,更重要的是一些傳統媒體在“自殺”。“自殺”的一個特征是,丟掉了傳統媒體應該堅守的“傳統”優勢,或驚慌失措或偷懶或無主見地被新媒體牽著鼻子走。
不得不說,在議程設置上,傳統媒體是失職的;在創造社會流行語方面,傳統媒體得分基本為零;在設置討論話題上,傳統媒體基本沒有貢獻;在引領公眾討論和引導輿論上,傳統媒體也非常乏力。很多都市報的版面上,新聞基本上是從網上扒來的,都是“網友曝”如何如何;很多廣播節目,也是從這里抄一段,從那里抄一段,開口閉口都“某某話題在網上引起熱議”。前段時間“元芳,你怎么看”無厘頭地在網上走紅,引曝微博討論,幾天后不少紙媒竟然花很大的版面炒微博冷飯。難怪很多讀者批評:紙媒難道沒有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信息去報道?
新媒體提供了很多談資,信息海洋中的話題取之不竭,這也養了一大批偷懶的編輯和記者,不去創造性地設置議題進而引導討論,而是奉行“拿來主義”,成為網絡的跟屁蟲。
當然,新媒體也是一個新聞富礦,給傳統媒體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聞線索。但這應該是一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展現新聞紙品質和“傳統”之優勢的地方。“傳統”不是媒體的麻煩,而是優勢,這些傳統優勢包括:不輕信傳言、核實信源的習慣;不輕聽偏信,兼聽則明的客觀品質;不亂貼標簽和想當然,深入現場、用腳采訪、用筆還原、求索真相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不被憤怒左右,不迎合不取媚,一事當前先問真相,真假優先于立場。可一些傳統媒體完全丟掉了這些傳統,在精神上淪為新媒體的附庸,網上的信息竟然不加求證就拿到版面上;消費網上的情緒,而不是負責任地引導。
傳統媒體堅守傳統并融合新媒體技術,才有光明的前途;當網媒跟屁蟲,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