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的中國經驗及中西比較
劉士林
●以“城市群”為中心的都市化進程,代表著當今世界發展主流
●中國的“經濟區”具有“準城市群”內涵的概念,必須給予重視
●中西城市群差異可以“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的對立來概括
當今世界是城市世界,城市群具有核心與支配地位。城市群不僅是一個內涵空前復雜的“宏大敘事”,也是一場直接涉及到億萬人利益和命運的現實進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對城市群的概念和現實進程展開全面梳理和深入討論,既有助于把握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當代現實世界的特征、主流和趨勢,也有助于重建被這一歷史進程沖擊和擾亂了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城市群概念在中國的傳播
從概念的起源看,城市群是從大城市演化而來的。戈特曼首次以Megalopolis來為城市群命名,而更重要的在于:一是超越了19世紀以來城市社會學對Megalopolis的道德批判語境和價值態度,使一種針對城市群的客觀和理性研究成為可能;二是為這個概念賦予了全新的質的內涵和意義,揭示出當今城市從傳統的單體城市向城市共同體轉型發展的新模式與新形態。進一步說,Megalopolis既是傳統大城市概念的進一步延展,也是人類城市發展的當代模式與最新形態,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這種新型大都市不再是單體城市而是一個城市共同體。就此而言,也可以說“大都市就是城市群”。
20世紀80年代,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論傳播到中國,并隨著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戰略而備受重視。“Megalopolis”在中國有“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帶”、“大都市連綿區”等譯名。可能是因為中國城市化及城市一體化的水平比較低,國內學者在1990年代提出了不同于Megalopolis的“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概念,也有學者細分為以國家級大都市為中心的國家城市群、以區域性大都市為中心的地區城市群、以地方中心組織起來的日常城市群。盡管這是在中國本土最早看到的“城市群”用法,但其在基本內涵上與“Megalopolis”十分接近,同時在實際影響上也未能超過前者。直到2005年底,《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發布,城市群(Megalopolis)首次進入國家戰略框架體系,成為涵蓋“都市群”、“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帶”、“大都市連綿區”及“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的合法概念。但由于習慣和缺乏必要的自覺意識,這些稱謂在學術研究、政策規劃及媒體上一直混合使用,在理解、表述與溝通上制造了不少麻煩和錯亂。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在概念和用法上規范和統一應成為城市群研究的一個基礎性工作。
全球城市群的發展歷程
和城市發展一樣,城市群同樣是西方發展在前,世界其他區域發展相對遲緩,并主要是在美國、歐洲影響下“迫而后動”的結果。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可將城市群進程劃分為發生、拓展和主流化三個歷史階段。
前兩個階段都可以戈特曼為中心來說明。首先,以1941年戈特曼開始對美國東北部城市化展開研究為起點,到1961年《城市群:美國城市化的東北部海岸》發表,是城市群的孕育、準備和發生階段。以紐約為首位城市的“波士沃施”(Bos-Wash)城市群,就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城市群誕生于此際。同時,這也標志著以大都市和城市群為中心的都市化進程正式拉開序幕。其次,以戈特曼1976年在《城市和區域規劃學》雜志發表《全球大都市帶體系》為標志,城市群進程在全球開始進入傳播和拓展階段。在該文中,戈特曼明確提出世界六大都市帶理論,即,(1)從波士頓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到華盛頓的美國東北部大都市帶;(2)從芝加哥向東經底特律、克利夫蘭到匹茲堡的大湖都市帶;(3)從東京、橫濱經名古屋、大阪到神戶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帶;(4)從倫敦經伯明翰到曼徹斯特、利物浦的英格蘭大都市帶;(5)從阿姆斯特丹到魯爾和法國西北部工業聚集體的西北歐大都市帶;(6)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密集區。
都市化進程在21世紀成為全球城市發展主流。學者弗羅里達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在全球經濟產出排名中超過1千億美元的前40個城市群,從總體上說,這40大城市群的經濟產出之和占到世界總量的66%,而在全球創新中所占的比例則高達85%。同時,最重要的是,這40個城市群分別位于北美、歐洲、亞洲、新興經濟體和其他地區,這至少表明在區域經濟發展上,最發達的城市群已成為決定當今世界的核心空間與主導機制。在弗羅里達的研究中,涉及到當今世界城市群進程的最新狀況。目前,南北美洲有城市群13個,歐洲有12個,亞洲有13個。
根據他的研究,世界城市群最突出的變化與趨勢,可從以下三方面來了解:首先,從城市人口上看,世界各城市群都有較大的增長和擴展。其次,在區域和經濟發展上看,一些城市群出現了跨越州、市及跨國化的趨勢,同時也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經濟區。再次,在城市群模式上,則是日益呈現出特色化的發展趨勢。如大東京城市群(Greater Tokyo)的全球競爭優勢包括金融、設計和高科技發展;北加州城市群(Nor-Cal)是技術產業和風險投資的領先中心,有很多世界級大學;卡斯卡迪亞(Cascadia)城市群的優勢是技術性產業,特別是軟件出版和航空制造;意大利城市群(Rome-Milan-Turin)是潮流和產業設計的領先中心。由于可以有效避免同質化,形成發展優勢,這種特色發展模式是很值得注意的。
由上可以得出,在全球范圍看,以“城市群”為中心的都市化進程,代表著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和趨勢,成為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和事實。而城市群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其不僅敏銳把握了人類城市化的最新形態與模式,也為當代人深入認識城市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和框架。這是它從一出現就有強大的生命力并迅速傳播到全球的主要原因。
中國城市群發展現狀
以千年之交為界標——這一年中國城市化水平達到36.0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兩項指標均表明中國城市化已駛上快車道,作為城市群基礎的大城市在我國城市中異軍突起、勢不可擋。據建設部發布的數據,從1978年至2003年,中國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從13個增加到49個,50萬至100萬人的大城市從27個增加到78個。與此同時,在2002年一份關于“大上海國際都市圈”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要走“以大城市為主的城市化發展道路”。以大城市的快速發展和戰略規劃為象征,我國開始逐漸融入全球性的都市化進程。
關于我國城市群的發展現狀,目前學界主要有四個版本,其中又可劃分為學術版和政府版兩類。學術版主要有兩種,一是中國社會科學院《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提出的15城市群。二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提出的23大城市群。政府版也主要有兩種,可分為非正式和正式兩種:一是2007年國家發改委課題組提出的10大城市群。二是住建部《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05-2020年)》提出的三大都市連綿區和13個城鎮群。以上研究大體上勾勒出中國城市群的發展現狀與總體趨勢。
此外,在中國城市群研究和現實中,有一個具有“準城市群”內涵的概念必須給予重視,這就是在當下幾乎和城市群一樣隨處可見的“經濟區”。目前國家批準的經濟區在數量上已相當可觀,它們基本上是以數量不等的城市為主體框架,從長遠看,這些經濟區必定要選擇城市群的發展模式。因而,近年來由國家相關部委批準建立的經濟區,也包括以進入國家戰略為目的的部分省部級城市群或經濟區,均應納入我國城市群研究的范圍內。
中西城市群差異分析
在我們看來,中西城市群的差異可以“空間因素”和“時間因素”的對立來概括。西方城市群緣于戈特曼的地理學及其對自然空間如何演化為城市空間、城市空間又如何演化為城市群空間的調查與跟蹤,受其影響,西方城市群最重視的是自然空間演化、城市形態蔓延、空間距離改變等,包括戈特曼特別重視的交通和信息,包括城市群理論的內部分歧,如大都市區強調的是空間中有農村和低城市化地區,如超級都市群概念強調的則是幾個城市群由于邊界消失而結成一個等。
與西方城市群不同,中國城市群在理論研究和現實實踐中更多受制于“時間”要素。首先,與戈特曼的調查研究和理論總結不同,我國城市群研究主要是西方理論傳播和影響的產物;其次,與西方城市群主要是城市地理與經濟自然演化的結果不同,我國城市群規劃與建設的主要動力是人工的規劃、設計和推動,因而,其中必然要更多地加入歷史趨勢、時代特征和當下訴求等“時間性因素”,或者說,很多緊迫性、當下性的需要和愿望很容易混入并主宰我國的都市化進程。在快速發展中,如何才能充分照顧城市群自然成長和演化的內在規律,順應全球都市化進程的主流趨勢和本質需要,既是我國城市群研究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同時也是決定我國城市群建設質量和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