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次去三四線城市出差,坐在慢速火車的硬座車廂,閑極無聊也會跟鄰座嘮嘮嗑,聽到最多的是農村里的地被村長、開發商和上一級的政府沆瀣一氣,背著村民偷偷賣掉了之類的故事。
也曾在西部地區游走,大巴在高速公路上行駛,路邊都是些山地丘陵,在綠樹叢中時不時露出幾間白墻黑瓦的房子,看起來非常光鮮,旁人告訴我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樣板,而我卻一直疑惑這樣的房子出門就是山路,近不巴村,遠不附郭,住在這里的人生活可否方便。
三化(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口號一直喊得響,而實際在農村中看到的現實卻依然是征地、趕農民上樓這些伎倆。
中國經濟走到現在,GDP和財稅收入在不斷增長,然而實體經濟的空心化也在日益加劇;城鎮化率雖已達到51.3%,但這里面有十幾個百分點是“半拉子”的城市化,這些脫離農村卻進不了城市的進城務工人員無法在城市扎根,他們沒有戶口,享受不了城市人的社保、教育,連買房、買車都受到種種限制;而如果沒有工業化和城鎮化進一步推進,給更多農民提供就業機會,農業的現代化也終將是空談。
在農村人口轉移這一重要環節,要避免“半拉子”城鎮化,最核心的關鍵在于給進城農民工以真正的市民待遇,這就要求政府要在提供公共服務上舍得花血本。同時,在投資和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退的情景下,未來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將來自于內需,而內需不會自己啟動,政府需要在為全體國民尤其是農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社保、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上加大投入,使其無后顧之憂,內需才能啟動。而這些公共無服務的均等化和普惠化,也將極大改善投資環境,減少企業在這方面的負擔,也有利于工業化的升級和啟動。
從上述三化實現的路徑來看,公共品服務這筆錢從何出?從單個的地方政府來看,尤其是一些財政困難,又無強大財源的中西部地方政府,要在前期投入那么大筆錢來改善公共環境、提供公共服務水平,著實困難。于是他們只能依賴土地財政。要改變這種狀況殊非易事。不僅需要完善現有統籌和轉移支付制度,還需要改革財稅體制,讓地方有自己的穩定財源。當然也有人說了,即使中央讓地方大力增加稅源,地方還會大量賣地,誰會嫌自己口袋里的錢多呢,這就需要從另一個源頭上切斷賣地行為,那就是改革征地條例和相關土地法規,嚴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商業用地,同時征地補償標準要與市場價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