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終究走到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區域經濟的發展時刻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許多階段性問題,從東南沿海到中西部,從大中城市到小城鎮,自身條件和發展程度的差異也讓許多城市在相互比肩中感受到壓力。在經濟車輪滾動的時間維度中,在區域競相發展的空間維度中,如何尋求自我定位,明確發展路徑,成為伴隨城市發展始末的問題。而晉城也是這一行列中孜孜探索的一員。
自我審視 跳出時間的局限
晉城歷史悠久,古稱“澤州”,位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是山西的“東南門”,也是該省典型的資源型地區。1985年國務院撤銷晉東南地區后,晉城作為一個地級市應運而生,所以也稱得上一個年輕的城市。
除了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遺存外,晉城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區位適中,交通便利;無煙煤、煤層氣儲量占全國四分之一;財政穩定,城鎮居民收入較高;作為華北最富水的城市,晉城的綠化覆蓋率達到42%,為其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提供了優勢條件。然而,在晉城市市長王清憲看來,晉城的希望和危機同在:穩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生態一直以來掩蓋了晉城產業結構的深層次矛盾,晉城亟須冷靜探究目前的發展局面是以哪些因素為支撐,并著意于長遠來思考其發展的可持續性。
“晉城煤炭工業產值占到其工業總產值的80%—83%,‘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甚于山西全省,而支撐其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煤炭、電力、冶金、化肥在產業內部也往往呈現為一種負相關,當煤價提高時,以煤炭為基礎的化肥、電力成本也相對增加,在煤炭發展的黃金十年中,這種內在矛盾顯得更加激烈。”王清憲說。
而跳出時間局限,從長遠的角度來審視,王清憲對晉城未來發展則有著更多的憂慮。憂慮首先來自于對“十二五”期間煤炭市場波動的預測,就目前來看,這種預測已經成為事實。今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煤炭市場需求不振,價格持續走低,關于煤炭黃金十年行將結束的呼聲不絕于耳。
“轉型是晉城發展面臨的緊迫命題,晉城轉型發展面對的壓力比山西全省更大,晉城亟須在安樂中抱以憂患意識來審視自身發展的狀態,探求轉型發展的思路。”王清憲說。
自我定位 打破空間的界限
2010年底,國務院批復山西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度過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低谷,經歷了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并重組的山西,迎來了轉型發展的新契機。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提出“以煤為基,以煤興產,以煤興業,多元發展”的方針,山西各地也從實際情況出發探索自身轉型發展的路徑,在這一進程中,各級執政者面臨一個首要命題是,何謂轉型?
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起,結構調整就已經成為山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命題,但在經濟總量加速增長和煤炭強大的擠出效應下,反而一度越調越重。
通過對晉城的觀察,王清憲也向記者描述了這樣的事實,二十多年來煤炭產業在晉城GDP中的比重每年都會增加一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在調整中呈現出不斷加重的趨勢。由此他認為,轉型的核心問題是擺脫對煤炭的過度依賴,其最終標準是煤炭、資源類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下降,非資源類產業所占比重上升,同時,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也在于發展非資源類產業。
其實,在轉型跨越發展主題下,做好煤炭文章的同時發展非煤產業已經是山西各地形成的共識,而如何結合自身優勢和產業基礎尋求發展定位卻各不相同。王清憲對晉城的定位是區域性次經濟中心,這一定位源于他在更大空間內對晉城的認知——從經濟戰略看,晉城處于中部崛起戰略,山西轉型綜改區建設,中部經濟區三大國家經濟戰略的重合點,可以同時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從區位看,立足晉城環顧四周,兩小時車程半徑內擁有13個城市6000萬人口,覆蓋了河北、山西、河南三省,晉城位于這一城市群的核心位置;從交通看,三省交界處高速公路比較密集,雖然晉城暫時沒有機場,但打破心理距離來看,長治、洛陽、鄭州三個機場離晉城都只有不到一個小時車程;從發展基礎看,晉城鑄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都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同時,太行山水的獨特風光,以及戰略優勢、區位優勢的疊加也為其發展服務業提供了優越條件。
基于這樣的認知,打造區域性次經濟中心在王清憲看來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內涵: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中心,以富士康為依托的高科技產業中心,商貿物流中心以及區域性休閑旅游度假康復中心。
自我尋找
突破既有元素的束縛
打開地圖以晉城為中心環顧四周,分布著長治、濟源、焦作、洛陽等許多城市。毋庸置疑,在城市競相發展的格局中打造區域性次經濟中心對晉城來說絕非易事,依靠晉城固有的資源也顯然無法實現。如何擴大開放,充分挖掘發揮自身潛力和優勢,并突破自身局限尋求新的發展顯得格外重要。
在和王清憲的交談中,“開放”和“創新”是他最常提及的字眼,“開放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工作方法”,對于打造區域性次經濟中心而言,“開放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在此,他對“開放”的解釋是“依托山西,對接上海,融入中原”,同時“在現階段主要以招商引資為主要著力點”。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西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步伐加快,近幾年山西省招商引資取得了顯著成果,為其轉型發展儲備了后續力量,并成為其穩增長的重要保障。而在此輪招商引資大潮中,晉城也表現出一些鮮明特征:緊扣轉型,對接上海。
在對此進行分析前,王清憲首先向記者表達了一個概念——區域發展的創新理念。
“區域必須創新發展才能跨越發展,發展模式沒有創新就無法實現跨越。”至于如何創新,王清憲接著說,“如愛因斯坦所言,創新就是發現新的組合,以元素的組合為例,組合方式不同,結構不同,就會形成新的物質,而元素增加一個,組合方式呈幾何數級增長,經濟發展也是如此。對區域經濟發展而言,僅在既有的資源和元素之間尋求組合,其發展路徑、發展空間都會受到限制,要實現發展目標就需要組合新的元素,開辟新的路徑,這也是招商引資的作用和方向。”
明確方向之后,在具體的招商引資過程中,王清憲認為,招商引資是一種常態化的工作方式,因此不能眼高于頂,也無需妄自菲薄,應當確定一個發展元素比較全面和成熟的地方實行定向招商,實現長期合作,在他心里,這個地方就是上海。
“上海是中國資金、市場、理念、人才最集聚的地方,同時其化工企業所用無煙煤一直以來由晉城提供,兩地在產業發展中頗有淵源。”王清憲表示,上海目前存在大量的迫切的產業轉移,晉城應把上海作為招商引資的一塊熟地,進行深耕細作,連續不斷地推進相互間的交往,實現長期深入合作。
2011年7月,晉城啟動全面對接上海的招商引資工作,并成功與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上海工業企業聯合會和上海市嘉定區實現對接。截至目前,上海轉移到晉城的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落地資金112.05億元。在今年9月結束的嘉定科博會上,“到晉城去”已經成為嘉定區領導和許多當地企業的呼聲。
王清憲告訴記者,除定向招商外,晉城還通過集群化發展的理念探索產業鏈招商模式,力圖通過產業的橫向配套發展和縱向產業延伸,達到信息互動,市場共享,增強在相關產業領域的話語權。
記者在晉城走訪中了解到,沁水縣從上海引進的兩萬三千畝彩色楓樹項目正在推進當中,目前已完成1600畝,未來該縣苗木花卉將建設到20萬畝,并建立苗木花卉交易中心。通過招商引資,陽城縣陶土原料、陶瓷棒、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鏈條已初具規模。在晉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程琳告訴記者,近年來開發區在富士康晉城科技工業園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與富士康科技集團的緊密合作,同時成功引進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商落戶投資,已初步形成了以光電通訊、裝備制造、新材料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開發區綜合經濟指標考核得分在山西省省級開發區中連續三年位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