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國,一座城市即便沒有驚人的GDP,卻同樣有可能在幸福排行榜上遙遙領先,原因就在于人們已逐漸把生活品質作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生活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活方式,而休閑又是考量國人生活方式新轉變的重要標志。
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休閑”嗎?
2012年8月底至9月初,《小康》雜志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休閑小康指數”調查。本次調查采用了基于實名制的NetTouch網絡調研方法,對東、中、西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收入在1500元及以上的公眾進行調查,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此次調查樣本框的確定兼顧性別、年齡段、受教育程度、職業等分布。經過對調查結果及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11~2012年度中國休閑小康指數為71.3分,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
中國休閑小康指數的評價主要是從休閑觀念、休閑支出、休閑方式和休閑時間等4個方面進行的,它們在本年度的指數分別為70.7、74.9、71.2、68.3,其中前三項比上年分別提高3.1、2.2、2.5個百分點,而休閑時間指數卻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六成受訪者為“放松身心”而休閑
中產階層多為“暫別現實壓力”而休閑
為何要參加休閑活動?六成(62.8%)受訪者表示從事休閑活動主要是為了“放松身心”,33.8%的受訪者為了“滿足愛好”,30.6%的受訪者為了“鍛煉身體”,接下來依次是“增長見識”、“換一種生活方式”、“享樂”、“暫別現實壓力”、“結交朋友”、“加強溝通、牢固感情”、“擴展生活經驗”等等。
與前年的調查結果相比,現在受訪者更多地以“滿足愛好”、“鍛煉身體”、“結交朋友”為目的而參加休閑活動,“放松身心”則一直被受訪者看作是從事休閑活動的最主要目的。在去年對中國中產階層休閑滿意度的調查中,排在“休閑活動的十大目的”前兩位的仍是“放松身心”和“滿足愛好”,但工作壓力往往比較大的中產階層更多地把“減壓”的希望寄托在了休閑生活上,因此,在中產階層眼中,“暫別現實壓力”排在了“休閑活動的十大目的”的第三位。
在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健康體育與休閑系助理教授董二為看來,六成受訪者認為休閑的主要目的在于放松身心,這和“休閑”在漢語中的本義是相符的,但是其它選項得票率均低于35%,只有“滿足愛好”和“鍛煉身體”略高于其它選項,說明有些民眾還是把體育鍛煉作為了休閑的目的,甚至錯誤地認為體育鍛煉就是休閑。“認為休閑的目的是‘激發潛能、創造力’、‘滿足成就感、價值感’的受訪者比例分別為15.3%和13.2%,而這兩項正是加拿大著名休閑研究學者Stebbins從1982年開始倡導的深度休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深度休閑與健康以及休閑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董二為介紹說。
國家發改委投資所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志福也認為,身心健康是生活幸福的前提,是人們幸福感的核心內容,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因此大力發展休閑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是讓人們具有幸福感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七成受訪者超時工作
提到“休閑”這個詞匯的時候,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時間”
近日,由交通運輸部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職業保障規定(征求意見稿)》在國務院法制辦網站上公開征求意見,“規定”中對海員的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做出了具體規定,若安排海員超時工作,船東將受罰。
其實,不僅僅是船員們,在各行各業,超時工作都已成為普遍現象。
《小康》調查發現,69.4%的受訪者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超時工作問題,其中42.4%的受訪者每周工作40~50個小時,18.5%的受訪者每周工作51~60個小時,5.5%的受訪者每周工作61~70個小時,1.8%的受訪者每周工作71~80個小時,1.3%的受訪者每周工作80個小時以上。而只有30.6%的受訪者能夠“享受”到“八小時工作制”,即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個小時。
“加班加點”的職場潛規則不僅在中國流行,在全球也普遍存在。
全球知名的靈智廣告公司對2012年的十二大趨勢中,有一項就是說生于Y世代(美國的一個世代名稱)或千禧世代(即出生于1982年到1993年之間)的人們,正在打破傳統的工作制。傳統的“八小時工作制”可能很快成為例外而非規則。
工作時長的增加,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休閑時間,雖然提到“休閑”這個詞匯的時候,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時間”,即“閑暇時間”或“自由時間”,當勞動、生活事務、睡眠和其他基本需求滿足之后個人可以自由利用的時間,接下來才會想到“活動”、“生活方式”、“心態”和“消費”,但在寶貴的時間和繁忙的工作面前,即便是渴望休閑的人,也會感到無奈。
“我每周花在休閑上的時間絕對在10小時以下,雖然入職的時候老板說的是‘朝九晚五’、‘八小時工作制’,但是當工作多得干不完的時候,便只能加班加點了。雖然沒人這么要求我,但是事情擺在自己面前,總要花時間去干吧!”在天津市一家私企做辦公室文員的劉梅無奈地說,“每天下班回到家時,就累得什么都不想干了,只有在不用加班的周末,才能睡個懶覺,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休閑活動。”
像劉梅一樣,每周花在休閑上的時間為10小時以下的占了受訪者總數的41.1%,另外還有34.9%的受訪者每周休閑時間在10~19個小時,12.6%的受訪者每周有20~29個小時的休閑時間,而每周休閑時間能夠達到30個小時以上的8.1%的受訪者已經算是“極少數”的“幸福人士”了。值得關注的是,還有3.3%的受訪者表示“完全沒時間休閑”。
休閑時間連續三年下降
46.8%的受訪者認為,與去年相比,自己的休閑時間“更少了”
中國休閑小康指數主要從休閑觀念、休閑支出、休閑方式和休閑時間等4個方面進行考量,自2006年以來,前三項指標都呈現出逐漸上升態勢,只有休閑時間指數的最高值出現在2007年,從2010年至今,則連續三年出現下跌趨勢。今年的休閑時間指數為68.3,甚至比2006年還要低。
46.8%的受訪者認為,與去年相比,自己的休閑時間“更少了”;37.7%的受訪者認為“沒有變化”;比去年休閑時間“更多了”的受訪者比例尚未達到兩成。
與此相關聯的是,近三成受訪者認為自己的休閑時間“差遠了”,5.1%的受訪者直言自己“幾乎沒有休閑時間”。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閑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翔分析認為,現階段中國公眾普遍感覺休閑時間過少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這是由經濟階段決定的,日本和韓國都經歷過必須用時間來換收入的階段,這主要是由勞動密集型的經濟特點決定的,需要調整產業結構。
其次,目前中國希望通過推進創新來轉變增長方式,但是從國際上,尤其是日本、韓國的發展經驗來看,通過資金投入、金錢激勵進行的創新主要帶來的是模仿式創新,但是原始創新必須保證創新思維的人有足夠的自由。保證人們有時間自由閱讀和自由思考,這樣容易激發出原始型創新。我們現在的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如果完全靠投資和金錢來刺激,而不能釋放一定的閑暇時間,就很有可能會重走日本、韓國曾經走過的老路。即主要帶來的是模仿式創新,而非原始型創新。
不過,如果能將工作與休閑結合在一起,創造的價值和財富或許能夠加倍增長。中國人民大學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工作休閑化,休閑工作化”。他說,工作休閑化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可以視之為休閑,“實際上好多創業都是在休閑當中做出來的,而不是在緊張的勞動當中。”王琪延認為,要在工作中創造,在創造中休閑,過勞可恥,讓人過勞更可恥,“過勞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對自我生命價值的一種貶值,特別是對家里人、對社會不尊重,你侵占了他人的勞動機會。還有,你得花醫療資源,浪費醫療資源。”王琪延說。
帶薪休假效果不理想
七成受訪者感覺“工作忙、壓力大,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
從休閑時間、休閑方式、休閑支出、休閑觀念等方面來衡量,您對自己的休閑狀況滿意嗎?面對這個問題,七成受訪者表示“一般”、“不太滿意”甚至“很不滿意”。而在影響人們休閑滿意度的種種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仍與“工作”和“時間”這兩個關鍵詞有關,七成受訪者把原因歸結為“工作忙、壓力大,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五成受訪者把原因歸結為“個人和家庭的收入狀況所限”;三成受訪者認為“帶薪休假制度不完善”;接下來的原因依次是“工作性質”、“休閑信息的搜集能力不強”、“個人興趣、性格特點”、“休閑活動的技能欠缺”、“身體健康狀況”、“休閑產品的提供無法滿足需要”和“家人或朋友的態度”。
《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已經施行五年了,但效果卻不甚理想。《小康》調查顯示,過半受訪者表示自己只能“偶爾享受”帶薪休假或是“符合享受條件但從沒享受過”。
近日,一則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勞動者們的普遍關注:7月26日至29日,江蘇南通崇川區的首批46名職工被安排到南通工人療養院療養,到8月底,該區有400名在苦臟累崗位工作的一線職工分8批到南通市工人療養院和南通園博園療養。一線職工帶薪療休養在當地形成制度后,政府每年為此撥付20萬元專款。
實際上,依法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不僅僅是對廣大勞動者、尤其是一線職工應有的尊重,而且可以對休閑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進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加生活情趣”的作用。
在國外,即便工作太忙,人們也需要保證一定的休閑生活時間。比如美國總統,通常一年要過兩次度假生活,2010年年底,在大部分美國人因為經濟不景氣而節衣縮食,眾多城市連續遭遇強暴風雪襲擊之時,奧巴馬卻在夏威夷享樂。
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曾說過,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現在,中國人的休閑觀念也在逐漸改變。49.2%的受訪者認為休閑對提高工作效率有“比較大”的促進作用,31.5%的受訪者認為休閑對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認為休閑對提高工作效率“幾乎沒有作用”或者“完全沒有作用,反而會耽誤時間”的受訪者比例還不到1%。
而休閑對于增加生活情趣的促進作用則更為明顯,選擇“完全沒有作用”的受訪者為零;48.0%的受訪者認為“比較大”;39.5%的受訪者認為“很大”。
雖然中國人的休閑觀念在轉變,但在董二為看來,只有17.8%的受訪者把休閑看作一種生活方式,這表明,從總體上來講,中國人還沒有完全認為休閑應該融合到自己的生活當中。也就是說休閑還沒有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主體。
(感謝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小康》特約記者歐陽海燕,記者趙莉莉,實習記者許多、殷洪英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