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提出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描繪了下一階段的發展藍圖。其中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建設一個使人民群眾滿意的“幸福、低碳、智慧”城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首先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合理地制定政策、配置資源
人是社會的主體,任何時候都不能“見物不見人”。就廣州的情況來講,新型城市化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方面要繼續推進農村的工業化、城市化,盡管目前城市比率已超過83%,但仍有200多萬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建成區的產業等級、環境質量和治理水平,即需要有一個高級化的過程。堅持以人為本,就首先要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時刻關注、研究、分析社會需求的狀況與變化,從而合理地制定政策、配置資源。要認識到,人的需求的層次性、多樣性,決定了政策選擇和供給方式必須有針對性。過于簡單化、“一刀切”的做法,容易導致社會失衡或引發動蕩。一般來說,人們需求的滿足是通過三種途徑實現的。一是有支付能力的人,通過市場購買生活品和服務;二是政府為民眾提供普惠式的公共產品,以及為特殊人群提供專項公共產品;三是社會為那些既無力進入市場的人以及公共產品又不能覆蓋的領域提供產品和服務。這就意味著,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不僅一個人都不能被遺忘,而且要通過法治建設,不斷規范和凈化市場環境。當前廣東開展的“三打兩建”工作應當制度化、常態化。而對于公共產品的供給,不僅要持續提高供給能力,而且要注意公平和效率。更需要強調的是,要充分調動社會的積極性,通過社會建設不斷提高社會的自組織程度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
牢記群眾是新型城市化的主體,要激發群眾的熱情,解決人們的能力提升問題
堅持以人為本,必須牢記群眾是新型城市化的主體,任何改革、創新和發展建設,都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去實現。而廣州在從小康水平向更高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這就需要考慮如何吸引人才來廣州扎根。對于他們來說,生活條件固然重要,但研究表明,創業環境以及施展才華的平臺,是各類人才最為看重的。另一方面,新型城市化需要大力推進社會建設,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參與到城市管理、社區建設、濟危扶困、守護文明的活動中來,從而形成現代公民社會。這不僅需要現代文明的意識培育,而且需要一系列的動員、組織、激勵等政策措施的安排。需要指出的是,僅僅激發群眾的熱情,只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解決人們的能力提升問題。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應得到持續性提高,使農村人口有能力融入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來。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一位農村青年讀完高中進城打工被稱為“農民工”,而當他讀完大學再進城就業則被視為“人才”。對農村勞動力的就業不能僅僅滿足于培訓,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資源不足、人才培養乏力的問題。
時刻關注群眾的心理狀況,將群眾的不滿足看作改革創新的社會動力和社會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要時刻關注群眾的心理狀況,了解人們的期盼、愿景和民心所向。歷史表明,主觀主義脫離社會實際,不了解社會心態和民眾訴求,從個人主觀認識出發,往往使得群眾“被幸福”和“被滿足”。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民眾的愿望和追求是不斷提升的,老經驗不管用。必須明確的是,不用對群眾的意見和抱怨感到沮喪和緊張。因為人民對現實的批評和不滿,恰恰是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動力所在。問題在于,我們各級政府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沾沾自喜于已取得的成績或者沉醉于自己的努力和貢獻,而是緊跟時代脈搏,傾聽群眾的呼聲,不去企求一勞永逸的事情。就廣州來說,雖然人均GDP已達到1.5萬美元,但相比香港的人均3.4萬美元、新加坡的人均4.9萬美元,我們發展的空間還很大。而關于城市治理、環境美化、公共服務、文明水準、市民素質和公平正義等方面,顯然仍需要不斷努力,需要將群眾的不滿足看作改革創新的社會動力和社會基礎,從而將新型城市化的發展目標變為現實。
確立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創新機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
作者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