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的新要求,并把“統籌城鄉發展”放在了五個統籌的首位。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可以說,統籌城鄉發展,縮小直到消除城鄉差別,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來的重大戰略目標。為此,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大篇幅地提出:要把城鎮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出路。
如何走出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城鎮化之路?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因為能夠從貧窮落后發展成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品牌村莊,北京市昌平區鄭各莊村的城鎮化實踐被稱為“鄭各莊現象”,專家認為它是“都市地區農村自主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典型”。為了探訪鄭各莊的發展密碼,日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進了鄭各莊。
傳統村社變身城市型社區
四星級的水城國際酒店,五星級的湖灣酒店,集商務、休閑、養生于一體的溫都水城,國際養老公寓,大學分校區……初來乍到者會以為這是城市的一隅。
鄭各莊是北京昌平區北七家鎮的一個行政村。現在,這個村有四個名字:除了鄭各莊作為行政區劃設置的村名以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宏福苑,是鄭各莊在舊村宅基地上集中建設的居住小區,小區居住著本村村民、村辦企業員工、合作企事業單位的員工以及周邊村農民等。目前,宏福苑已經成為北京最宜居的住宅小區之一,常住人口近4萬人;宏福集團是鄭各莊的經營實體,下屬三十幾家公司,有近6000名員工,在鄭各莊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溫都水城”是鄭各莊近年來打造休閑產業項目的品牌名稱,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馳名商標。現在,“溫都水城”這個名字已經成為鄭各莊的一張名片,是更廣為人知的稱謂。用鄭各莊的帶頭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北京宏福集團董事長黃福水的話說,“溫都水城這個品牌,是真正屬于農民自己創造的知識產權”。
憑借這個品牌,溫都水城贏得了北京奧運會接待國際友人的機會。奧運會期間,溫都水城接待了美國花樣游泳隊、德國和瑞士沙灘排球隊,意大利擊劍隊以及十幾個國家的親友團,擴大了鄭各莊村的國際知名度;憑借這個品牌,鄭各莊獲得了奧運會火炬接力全程從村莊通過的難得機會,這個歷史瞬間不僅為鄭各莊、也為中國農民贏得了榮譽。
鄭各莊現有568戶,1500口人,村域面積4332畝。改革初期的鄭各莊,全村318戶、1158口人,全是祖祖輩輩以土地為生的本村人。那時,村里僅有一條石子馬路和一條土馬路。飲用水取自兩三丈深的水井,既不安全又不衛生。公共服務設施簡陋。“取暖靠抖,交通靠走,治安靠狗”是當時農民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90年代末,鄭各莊啟動舊村改造和產業園建設。1998年以來,鄭各莊累計投入十幾億元,用于修路、改造中小學校幼兒園、建配電站和污水處理廠,開發地熱井,實現了溫泉水、燃氣聯網入戶,引進公交車,配套商業服務設施以及綠化美化環境等。并且引進了北京郵電大學、中央戲劇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四所國內著名的高等院校,建成一家三甲醫院——北京新安貞醫院。
目前,鄭各莊的人口構成包括:產業人口。通過開展招商引資,先后引進數十家企業,實現了產業集聚,也形成了人口集聚;居住人口。除村民全部搬遷上樓外,入住住宅小區的還有本村企業員工、大中小學教師、周邊農民,總人數逾萬人;學區人口。引入大學進入園區后,入駐學生7000多人,成為鄭各莊的新生代人口。
如今的鄭各莊,通過自主進行的高標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載體、打造優良的教育環境和宜人的休閑場所,生產、居住、教育、休閑等功能區規劃嚴整、布局合理、建設精致、景觀幽雅,以水相隔,林陰覆蓋,到處蘊含著現代城市的氣息,實現了傳統村莊向城市化的現代社區轉型。村民的生活方式從設施簡陋的傳統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為設施完善、公共品提供充足的現代城市生活方式,村莊形態從以農業人口為主的傳統村社轉變為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城鄉人口交融的城市型社區。鄭各莊成為一個富裕、文明、美麗、和諧、宜居的鄉間城鎮,曾獲評全國十大魅力鄉村和北京最美鄉村。
創新求變擺脫貧困
“1990年,我帶領村里幾十個壯勞力在北京亞運村做工程時,一位規劃專家問我,你們農民總是在為城里人建設城市,能不能為自己造城呢?我回答是能!一定能!2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果然造出了一座城。這座城的規劃者、設計者、建設者和擁有者就是我們鄭各莊的農民。”
今年4月24日,站在哈佛大學課堂上的黃福水以案例的形式向哈佛學生講述鄭各莊主動城市化的實踐。
主動城市化,用專家的話說即自主的城市化,是指不是由國家通過征地、把土地先行國有化之后再建城市,而是由農民以自己主動的方式進行改造和建設,形成具有城市水平的設施、福利等生活條件和城市型社區管理。
鄭各莊村為什么要主動城市化?這個話題是黃福水此次哈佛講座的主題。
“鄭各莊村提出走工業化、城市化道路,實現共同富裕的構想是在1995年。”黃福水說,當時鄭各莊面臨著六大困惑。
一是集體經濟弱化,農民背負失落感。上世紀80年代末,鄭各莊村同全國絕大多數村莊一樣,生產隊解體,農地分包到戶,房屋、種子、化肥、農機具、牲畜等所有集體資產拍賣給個人,幾十年的集體積累一夜間化為烏有。由于村里沒有成型的企業,除一小部分人搞個體運輸或從事家庭養殖以外,絕大部分農民依賴于一畝三分地營生,生活水平處在溫飽線上,農民向往發展集體經濟的呼聲日益迫切。
二是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民宅散落無序,空心村問題十分突出,394戶人家,占用宅地多達1050畝,占全村土地總面積的25.5%,而村民人均居住面積卻僅為23平方米。村里有600多畝的溝溏、低洼澇地,占村域總面積的14%,人均擁有農地不足1畝半,資源配置很不合理。
三是人居環境惡劣。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沒有力量治理環境,導致街巷不整,基礎設施嚴重缺失,環境臟亂差。
四是農民棄地問題突出。由于經營農地的微薄收入,農民盡管起早貪黑在地里滾打,但一年的收成卻抵不上打一個月工的報酬,紛紛外出務工,大部分農地撂荒。
五是農民承受被動開發的痛苦。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房地產開發由城市邊緣向郊區迅速擴張,與鄭各莊村毗鄰村莊的農地被大面積征占,而失地的農民不僅無業可從,并且居住環境與一棟棟高樓、一片片高檔別墅相比形成天壤之別,農民的利益和尊嚴受到嚴重傷害。
六是攀比蓋房之風困擾著農民。村民一旦手里有了錢首先要折騰房子,導致一些家庭債臺高筑甚至返貧。還誘發了侵街占道、宅基地糾紛、鄰里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諧的問題。
黃福水說,為了化解這些困惑,鄭各莊干部群眾展開了一次大討論,經過集思廣益,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動城市化,改變村莊環境,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
主動城市化打造強企、興村、富民新模式
1995年,鄭各莊聘請專家,針對鄭各莊所處的地理位置、人文特征、資源特點以及產業發展方向等要素,依據北京市、區、鎮三級規劃的功能定位,編制了《鄭各莊村21世紀生態莊園》建設規劃,把轄區劃分為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科技產業、旅游休閑產業四個功能板塊,力爭用15到20年把鄭各莊打造成現代城市化社區。
“規劃是1995年做的,舊村改造正式啟動是在1998年。”宏福集團辦公室的郝玉增對本報記者表示,完成農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置換是鄭各莊走出自主工業化、城市化道路的關鍵。他介紹,在當時政策許可下,鄭各莊由集團出資通過在異地整理復墾廢棄的建設用地,把鄭各莊的農地置換為集體建設用地。到2001年,除了保留5公頃的農地外,鄭各莊其余的農地全部置換成建設用地,為工業化、城市化奠定了基礎。“當政策緊縮時,我們已順理成章地做成了。”
從1998年舊村改造開始,鄭各莊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
1998年3月,以自主投資、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管理的村民自治方式啟動了舊村改造工程,到2004年底,98%的村民搬遷上樓,邁出了農民向市民轉變的關鍵一步。
1999年,宏福集團開始大步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村級工業大院——宏福創業園,并成為京郊55家先進鄉鎮工業園區之一。目前,已有上百家企業入園,其中與龐大汽車貿易集團合作共建15萬平方米的溫都水城·國際汽車博覽中心將于2013年6月開業。
2000年9月,鄭各莊村開鑿出第一眼地熱井,到2008年4月,先后開采了6眼地熱井,日可供溫泉水上萬立方,為發展旅游及養老產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并且滿足居民生活洗浴的需要。
2001年,在“一所哈佛大學帶動一個城市發展”的啟發下,鄭各莊決定引進高等院校,2003年北京郵電大學入住,2006年中央戲劇學院將總部遷入鄭各莊,2010年鄭各莊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共建影視專業人才培訓基地,2013年解放軍藝術學院也將入住。高等院校的入駐不僅提高了社區文化氛圍和素質人氣,并且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資源保證。
2002年,確定發展旅游產業。通過整合溫泉資源、鄭家莊皇城文化、溫榆河生態景觀,開發溫都水城項目。2006年一期項目投入運營,2008年二期項目投入運營。目前已擁有四家酒店以及餐飲、會議配套設施和大型水娛樂等設施。溫都水城成為全國同行業的一個標桿,2009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11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通過實施品牌、資本、管理輸出戰略,在黑龍江五大連池開發的五大連池溫都水城國際旅游接待中心已于2011年7月落成并開業,在海南博鰲開發的溫都水城酒店公寓也將在2013年營業。
十幾年間,鄭各莊以主動城市化為切入點,緊緊圍繞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帶領群眾共同富裕。如今,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共同發展、獨資與合作并存、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在鄭各莊全面鋪開,村莊發生了歷史性巨變。
從1998年到2011年的13年間,鄭各莊全資子公司由1個發展到35個;引進合作企業由3個增加到60個,就業人數由300多人增加到13000多人;村級總資產從3600萬元壯大到55億元;經濟總收入從3500萬元提高到35億元;上繳稅金從33萬元提高到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100元提高到45500元;人均居住面積近70平方米,相當于過去的3倍;2011年人均股東收益10500元,今年將達到18000元。
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兒子5歲,上幼兒園,每月800元的托費村里給報銷。”28歲的姚偉在宏福集團的物業公司上班,每月的工資是3600元。他對記者表示,村民的子弟享有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的全程教育補貼待遇。(國家實行小、初9年義務教育,中小學生不涉及。編者注)
鄭各莊村委會副書記李艷向記者介紹,目前,鄭各莊村民享有退休養老、醫保、農齡及工齡津貼,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的全程教育補貼,水、暖、燃氣等生活費用補貼以及糧油實物補助等諸多福利。在她向記者提供的目前鄭各莊農民福利保障及收入的材料中,記者看到其中的一項,住房福利:每人40平方米,另新出生嬰兒到未婚成年人每人再加80平方米。如家庭現狀為三代五口人,其中1個小孩,其住房面積計算:5(人)x40(平方米)+小孩80(平方米)+戶浮動10(平方米)=290平方米。這也意味著幾乎每戶都可以拿出1—2套房子出租。
郝玉增介紹,1996年,鄭各莊成立北京宏福集團,隨即創立了“以企帶村”、“村企合一”的發展機制,接著在1999年完成了集團產權制度改革,公司法人控股66.6%,村委會和村民即自然人各持16.6%的股權。由此,宏福集團形成了以農民參與投資、效益成果共享的新型集體經濟模式。目前,村民人均持有股份12萬元,每年的股東收益18000元,股份收益成為村民持續不斷的財富。
1999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規范”的原則,鄭各莊創新土地流轉經營機制,讓農民離土不失地。在京郊率先推出了“確權、確利、保收益”的土地流轉經營機制。農民把承包的土地以委托經營方式有償流轉給宏福集團,企業不論盈虧,都足額支付給農民的土地租金,農民進入企業,成為離土不失地的產業工人。2011年鄭各莊村民人均土地收益8500元。
隨著宏福集團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農民享有的福利保障也越來越充分。李艷說,除了諸多福利外,鄭各莊實現了三個接軌:一是農民退休年齡和就業人員的“五險”與勞動法規定接軌;二是養老生活補貼與北京市城鎮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接軌;三是80歲以上老人的基本養老金與北京市征地超轉人員的月基本養老金標準接軌。此外,80歲以上老人的醫療費在醫保以外的費用全部由集體報銷,80歲以下老人的醫療費在醫保報銷比例的基礎上,由集體補充報銷至90%。
“現在住樓房,也沒有什么家務活,什么事也不用你操心,村里都幫你想著。整天沒事就是玩兒,在文化廣場扭秧歌、鍛煉身體。”70歲的村民劉忠蓮對記者說,現在的生活十幾年前根本不敢想。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鄭各莊村農民的收入由過去單一的勞動報酬擴展到勞動報酬+福利保障+股東收益+土地收益+房屋租金多元化的收入結構。2011年,人均獲得的保障性、投資性、權益性、財產性等非勞動性收入29000元,在人均純收入45500元的總額中占有63.7%的比重。通過制度調節,縮小了村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了共同富裕,村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鄭各莊主動城市化的實踐引起了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的關注,他們認為鄭各莊用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村莊至少二十幾年的發展過程,把鄭各莊作為中國農村城市化的一個“個案”研究,并定義為“集體土地上長出的城市”。
專家認為,作為都市郊區的村莊,鄭各莊村集體土地上實現城市化的意義值得總結:
——作為一個區域性產業聚集區,它不但聚集了產業,也聚集了就業人口,成為中心城產業、人口、服務設施向外疏散,農村人口向心集中的一個節點;這個節點的形成,沒有花費國家的大量投資建設,沒有造成社會支付失地農民的大量補償負擔,沒有造成本村農民權益被侵犯所引起的大量社會矛盾。
——作為一個區域性人口聚居區,它不但是原住村民的聚居點,也聚集了城市人口,聚集了村內外有著各自利益的所有者、投資者、經營者、勞動者。
——鄭各莊以城鄉人口混居、社區組織分置、物業統一服務的方式,維護了各方面的權益,實現了城鄉融合;并在城鄉融合中教育了農民,造就了市民,完成了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和諧轉型。
——鄭各莊現象改變了傳統的城市概念,改變了政府主導的城市化道路。
2011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托尼·賽奇博士到鄭各莊考察時稱,“鄭各莊發展模式是中國農民的一個創舉”,并把鄭各莊村主動城市化和集體經濟模式列為哈佛大學的一個教學案例。
“我們尋求發展的理由很單純,愿望也很直接,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讓村莊的環境亮麗起來,讓集體的經濟壯大起來,讓村民寬居樂業、幸福快樂地生活。”黃福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