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中國的文化及歷史有一份特別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但是我想說的卻是我看到的中國城市存在的問題。”在沙龍現場,橫松宗治這位從2000年就來到中國從事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日本規劃師如此開場。這位日本規劃師說了哪些令咱們中國人不高興的話呢?作為旁觀者,他對中國城市規劃的觀察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現場又有怎樣的反響?
中國城市規劃的兩大特征
第一點,中國在城市建設中,一方面想要保留原有的傳統的城市形態,另一方面又要去建立一個新的現代的空間秩序。城市規劃要在這二者之間保持它的連續性,存在一些困難。
中國歷史悠久,許多城市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從空間配置上來看,很多傳統城市有一個非常牢固的外圍城墻,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明確的中軸。人們在有著堅固城墻的城市之中進行一塊一塊的區域規劃,這在中國人眼中可能是理所當然的,但作為一個外國人來看這是非常值得驚嘆的!
與中國相比,日本的城市沒有那么明確的外圍,它在無序的發展中不斷由中心向外界擴張。日本在5-7世紀學習了中國的長安城,導入了中國當時長安城以及古城的城市形態,然而日本并沒有保留中國原有的比較堅固的形態,而是采取了比較柔軟的形式。從客觀上來評價,日本在近代化過程中發展的連續性相對比較好。
回顧19—20世紀,中國和日本同樣經歷了現代化、近代化的過程,但這兩個國家對于近代化的接受方式各有不同。中國是由一個非常傳統古老的國家,幾乎很突然地切換到現代化,這在當時遭遇了很多困難,大家也進行了很多反思。而日本在19—20世紀的前300年左右就逐漸地向半近代化的社會過渡,所以日本在這個過程中的反省比較少,是以一種緩慢的形式比較順暢地接受了現代化的進程。
第二點,中國有比較特殊的國情,就是土地所有制和戶籍制度。作為一個外國人,我以前對這些沒有接觸,在進行城市規劃時遭遇了很多困難,也有了很多思考。
現在日本城市土地所有者的權限非常大,自由到幾乎沒有限制。看一下現在東京城市的景觀,如果沒有富士山,我們很難分辨出到底是哪一座城市。歷史上我們有很多機會對這個城市進行整體規劃,但由于各自土地所有者對自己的土地進行分散開發,導致了現在的局面。在此我想說,城市范圍之內的土地屬于國家的制度比較合理,這樣有利于城市景觀整體開發。
關于戶籍制度,這是中國社會比較熱議的話題。雖然這個制度具體如何制定屬于中國政府的問題,但作為規劃城市者,我們很難從中看出人口的常住性和流動性,對這個城市人口的局面也就很難把握,在做城市規劃時就遇到了很多困難。
中國城市規劃亟待解決四大問題
問題一:農村會在城市規劃中受損
在中國城市規劃中,讓我比較擔心的就是中國的農村(包括農民和農業)會在城市規劃中遭到嚴重的損害。農民的貧困最主要的原因是農田產能低。因為耕作不能致富,導致農民放棄了耕作,這樣土地就很輕易地改變用途,農業用地很可能變成工業用地或者商業用地。
有很多地方政府負責人這樣說:搞農業不足以維持農民生活,農民自己也不愿意做農活,更希望放棄農業去工廠干活。這個問題已經很嚴重。因為日本在30年前放棄了農業、放棄了農村,現在的結果是日本的糧食自給自足率已經低于40%。我認為,糧食問題是國計民生的重中之重,如果一個國家連自己吃的糧食都不能保證,這個國家算不上是自主自立的國家。
中國農民擁有的土地面積過小,我認為在城市規劃中是可以解決的。不管幸與不幸,在城市開發過程中有很多農民放棄了耕作,而流向工廠去搞工業生產,這樣剩下愿意去進行農業生產的人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會增加。在這個很重要的前提下,我們在進行城市開發時一定要確保這些優良的、產能較高的土地得到好的保護。如果因城市開發的需要轉換農田用地性質,至少我們應該先征得土地直接耕種者的認同再進行開發。中國很多城市在開發時,有一些土地原來耕作非常好,但政府決定把它轉換成工業用地,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要提高農田產能,我們就要進行土壤的改良,這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好的工作。一個農民從能干農活的時候干到50多歲再把這個土地交給自己的兒子,兒子再交給孫子,通過好幾代人的努力,農田土壤質量就有改善的可能。
問題二:區域社會有瓦解的可能性
區域社會要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光是住不行,光是進行商業或者工業也不能構成一個區域社會。區域社會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生活的地方,另一個是生產的地方。如果生活的區域和工作的區域截然分開,就不會構成區域社會。比如說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樓林立的高級公寓,盡管人們住在里面,但這不足以構成一個區域社會。
區域社會對人非常重要,它可以培養人的社會整體感、道德觀以及價值觀,而這些東西是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培養不出來的。
我們在山東一個漁村做規劃時,村頭有個廢棄的廟,已經被大家遺忘了,政府說直接把這塊地用來開發,但是我認為這樣的寺廟會成為維系區域社會重要的靈魂之所在。于是,我們修復了這座寺廟,當地民眾非常高興,進行了很大的慶祝儀式。從此以后,大家在出海打魚之前都會到這個寺廟來祭拜。這是加強社會一體感和維系感的例子。
問題三:褐色開發取代了綠色開發
在我們實際碰到的案例中,基本是大規模城市開發。在對土地進行全面連續的開發過程中,人們往往忽視了自然地形,對原有的水系進行大幅度改建。關于生態,每個城市在開發時都會提出一個口號:維持生態平衡,保持原有的現狀,但在實際進行項目開發時,還是沒有很好地顧及生物的平衡性。這就是大規模的開發綜合癥。
實際上這種城市開發都是褐色開發,它的規模比較大,土地利用非常單純。很少有城市能做到綠色開發,即使說能做到綠色開發,這些綠色都是用綠漆刷上去的。
這里有一個我們在杭州進行綠色開發的實例:我們把這個城市分成了許多區,不是一下子進行大規模的整體開發,而是按照順序逐次進行間斷或者連續的開發,連接各區域的是各個水系、運河以及綠色的地方。
問題四:現場技術專家得不到應有重視
在城市的基礎規劃階段,現場的技術專家、專業人員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城市開發的現狀都是如此:首先是政府的領導登場,接下來土地的開發商或者規劃人員上場,最后相關技術專家和專業人員才參與進去。
我認為理想規劃步驟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個階段,由地方行政領導和當地相關的居民進行基本的構想。不是畫一張圖,而是大家廣泛的討論,希望我們的城市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個階段,行政負責部門、城市規劃者及各個專業的技術人員,大家在同一個場合進行討論。自然生態、水系河流湖泊、海洋、交通、城市基礎設施和農業等方面的技術人員都應該涵蓋在里面。
第三個階段,我們可以做出相關的圖形,讓當地居民去評價。
第四個階段,城市規劃者和技術人員進行整體的設計。
針對以上提出的四大問題,我提出如下對策:
1、努力提高農田產能,讓農民有長期的農田所有權,讓他們努力保護土壤,提高土壤質量。
2、保護好地區社會,有人說這個觀念相對比較狹隘,但是我認為如果要培養社會總體感,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維持地區社會、區域社會才是城市規劃的首要使命。
3、綠色開發是城市開發重要的環節。如果一味追求大規模的褐色開發就無法保障綠色開發。
4、技術人員在規劃的初期階段參與其中,以避免盲目投資,或者建造一些使用壽命較短的公共設施。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說了許多中國的缺點,主要是因為日本在發展中遭遇了比我們談到的更加深刻、嚴峻的問題,我希望中國不要重蹈日本當年的覆轍。
>>>>直擊沙龍現場:提問橫松宗治
1、戶籍制度與城市化
提問:中國改變現有的戶籍制度會對城市化有怎樣的影響?
橫松宗治:關于中國的戶口是否應該分為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或者說這個制度好與不好,這個問題非常復雜,我也說不好。但我想說一點,只要每個農村人口通過勞動,能夠保證自己的生活,能夠就醫、能夠上學,能夠有社會保障,這樣就好了。
2、快速城市化與城市災害
提問:日本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達到40—50%的時候,日本的城市是不是也被水淹過?對中國在今后城市化過程中的城市規劃有什么樣的經驗或者教訓?
橫松宗治: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因災難而給城市造成嚴重影響的例子非常多,不光是洪水的問題。比如因地質改變造成的山體滑坡,或者本來做得很好的綠化卻因規劃不當引起枯萎,甚至還有很多因城市化進程污染到水源,有很多問題到現在也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所以,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應該大力推廣綠色開發。如果大規模開發,很可能造成大規模的災害;如果小規模開發,災害的規模可能會小一些,這也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
提問:中國城市內澇問題很突出,在您看來,城市內澇問題是光靠市政工程可以解決嗎?如果可以解決,它設計的標準應該是多少年一遇?如果解決不了,您還有什么其他好的建議?
橫松宗治:災害發生的概率都是通過歷史上已有的數據統計分析的,其實這些數據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貧瘠的,有它涵蓋不到的地方。比如說去年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日本政府公布說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海嘯,其實并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海嘯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只是在法律上認定為沒有發生過。
關于內澇問題,城市化的進程會產生,氣象的變動也會產生,但是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城市規劃者看不到這點,真正有危機意識的是我們的水文學者。越是專業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他們對這個領域的領會越深,態度也越謙虛、越虔誠。做城市開發設計的人認為很多東西不可能發生,所以膽子很大,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多和專家學者共事、多交流。
3、土地制度與農業出路
提問:您怎么看待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中國農業發展的出路是什么?有很多農民因為城市化的發展失去了他們生活的農田,您對他們有什么好的建議?
橫松宗治:中國有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日本有一個制度叫株式會社農業,這個制度是農業的公司化,是近期才實現的。這個制度或許暫時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長期來看對土地有不好的影響,甚至會出現對農地的破壞等現象,因為農業是需要連續性的產業,涉及到土地的持續性、生態的持續性和環境的持續性。所以,我認為農業的公司化制度并不好。
關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所知甚少,可能談的比較淺。我認為農民失去了農地,就失去了自己的生產手段,對于農業長期發展肯定是不利的,所以要保障“耕者有其田”。只有農民對土地長期永久的持有,才有對農田的關注。
4、城市化與城市規劃
提問:您來自于日本,請您談談日本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化的標準與歸類方面與中國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建樹值得我們借鑒?
橫松宗治:日本的城市化進程基本停滯,城市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飽和的程度,沒有新的城市建設項目了,現在日本比較關注的首要課題是城市更新或者叫城市的再開發,我們還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城市的規模合理縮小。以往我們可能將城市劃分為很多種類,比如文化之城、生產之城、商業之城,每個城市都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性的東西,但是現在我認為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擁有其內部比較全面綜合完善的功能。
5、社區與城市規劃
提問:您為什么覺得社區是人們道德、文化、社會關系生成的重要形式?別的形式行不行?
橫松宗治:首先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高度的社會學問題,社會可分成兩類:一種是經過組織的社會,一種是經過自發形成的社會。我所指的社區,并不是經過組織的社會,而是自然而然自發形成的地域社會。比如在西方,大家都去同一個教堂這樣的區域社會;在東方,大家同飲長江水或者用同樣的河水進行灌溉和生產,進而形成的區域社會。如果用法律或者重建強行改變地區社會的行為,我是非常反對的。
作為城市開發的規劃者,我們70%的工作量是在對地區社會進行調查研究。調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對地區的現狀進行調查,包括自然現狀和社會現狀。第二種是縱向調查,通過地方制或者一些人的講述去了解、挖掘這個地方發展的歷程。
6、城市化與大城市失控
提問:中國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大城市失控。日本城市化過程中是否也面臨過類似問題,是怎么應對的?在當今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反過來看日本大城市形成的過程,你們的評價是什么?
橫松宗治:大城市失控問題或者過度集中的問題在日本是存在的。日本原來叫日本列島,從東京到大阪各個地區人口分布相對均勻,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人口不斷往城市集中,現在有90%的日本人口都生活在城市,東京包括其周圍的地方成了非常集中的區域,生活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千萬,是日本總人口的1/10。交通越發達,人越往特定的地方集中。不光是日本,在世界各國都有同樣的現象發生。
近100年來,世界各國都進行了很多努力和分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成功應對的方法,我認為即使以國家級別來解決這個問題都不夠。
反觀日本的超大城市現象,以東京為例子,唯一引以為榮的是公共交通非常好,從鐵道到一般的公共交通都非常發達,公共交通運輸量達到全體交通運輸能力的70%,其他的全是負面的評價,特別是東京在日本個人的土地所有權最強,由此造成的城市秩序非常混亂。
結語:
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如今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是我們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不是一個國家以一個民族的智慧在一個國家層面就能破解的人類文明問題。不管我們愛聽不愛聽,橫松先生都直言相告。這種正直的學術品質,是一種在整個城市化面前對人類命運的深沉關懷。我想起魯迅先生說的,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大而言之可能是為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