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年前,列夫·托爾斯泰曾在《安娜·卡列妮娜》里這樣描述。
近些年,各種幸福指數相繼發布,國家幸福指數、國民幸福指數、城市幸福指數……然而,幸福,究竟是什么?又該如何衡量?
日前由北京大學攜手中荷人壽保險公司發布的《中國城市居民幸福感研究報告》把對幸福探究的目光對準了身邊的普通人,繪出一份遍及全國20個城市居民的幸福地圖。我們好奇究竟哪個城市的人感覺最幸福,但我們更要思考的是為什么當代中國人如此關注幸福?追求幸福的背后又彰顯出哪些民生訴求?
1.3/4的人感覺自己幸福
大約兩個月前,居住在遼寧省丹東市的李秀萍吃晚飯時,饒有興趣地向丈夫和女兒講起下班時在路邊隨意做的一份調查——這是一份關于幸福感的問卷。讓她覺得非常新鮮的是其中一個問題的三個選項:我比大多數人都幸福?我處于中間水平?還是大多數人都比我幸福?
李秀萍家庭和睦,工作順利,孩子學習優秀,父母身體健康,“我挺滿足,所以我選了A?!辈贿^在丈夫那里,他覺得自己會選B。
“沒有富豪,沒有貧民,而是絕大多數默默生活工作的普通人,就是生活中我們最熟悉的那些人。”李秀萍是主持此次調查的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專家何建新對準的調查對象,“具體來說,就是生活在城市、年齡在25歲到50歲之間、擁有自住房的飲食男女,八成以上都是本地居民。”
《報告》覆蓋了全國一、二、三、四線共計20個城市,調研收集超過2000份樣本量,最后結果顯示:在各省市幸福感排名中,遼寧省居民生活最幸福,其次是天津市及山東省?!斑|寧省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及社會保險能夠帶來的保障力度相較其他地區更有信心;而天津居民不論老少,均感覺生活幸福,是幸福感最無年齡差異的城市?!薄秷蟾妗吠瑫r顯示,北京居民在居住成本、物價水平、就業、社會發展預期和社會保障力度方面的評價很低,成為我國“幸福感洼地”。此外,上海市最“與眾不同”:男性的幸福感普遍高于女性。
在城市排名中,如煙臺、丹東等體量不是很大的中小城市排在幸福感前列;性別上,女性相比男性感覺更幸福;普通人的收入與幸福感成正比,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強;而年齡上,45歲以下的幸福感高于年長者,“中年人要承擔更多贍養老人與撫育孩子的壓力,這個結果同國際趨勢是一致的?!焙谓ㄐ路治?。
研究最后提煉出國民幸福指數,“10分為非常好,1分為很不幸,最后得出的平均分是7.2分。證明3/4的人,也就是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何建新說。
2.一線城市處于幸福感低谷
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幸福感的一面是人的生存狀態,另一面則是對社會價值的認知,或者說是一種心態。
究竟哪些因素影響了幸福感?哪些因素會拿走或增加幸福的砝碼?調查顯示,中國人增加幸福感的砝碼非常一致,如“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長”、“良好的人際關系”等;而最不增加幸福感的則是“幫助他人”。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中國人不是以個體方式存在,而是生活在家庭和人際之中的?!岸嗌倌赀^去,這種狀況沒有太大變化,家庭仍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和社會最基本的單元”。何建新認為,這種特征反映在生活里是中國人表現出的非常矛盾的價值取向,“對待他人中國人顯得有些冷漠:不能扶老人,不愿募捐;但同時對親人和朋友又非常充滿溫情?!?/p>
“一些文明和教育程度更高的國家,選擇做義工,幫助他人是許多人一生都要從事的職業。在他們的觀念里,他人都是自己,關心他人就是關心自己?!焙谓ㄐ卤硎?,每個社會階段都有不同的特征,隨著社會的開放與進步,中國人會慢慢通過全球化融合,逐步學習和補充這些元素,學會幫助他人。
雖然20個城市居民幸福感受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自身健康和未來的風險持擔憂態度。從幸福感來源的評價來看,中國城市居民在財務及社會環境方面的幸福感偏低,說明中國城市居民有保障性依賴的傾向,有一定的不安全感來自社會環境的變化。更有高達七成的被訪者認為贍養老人的資金開支較大,近八成被訪者認為目前子女教育的費用很高。
“正是由于對城市生活環境、個人發展預期、家庭財務收支等方面表現出更多焦慮,一線城市處于幸福感的低谷?!焙谓ㄐ路治?,二、三、四線城市生活得相對更坦然,也與這些城市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有關,比如人們在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到較低的通脹水平、相對合適的城市擁擠度等,都會讓人心生滿足感?!澳壳耙呀涢_始出現逃離一線城市的傾向,二、三、四線城市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是一個很好的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城市居民在普遍享受著國家經濟增長帶來福祉上升的同時,也在普遍承受著社會發展與“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給自身的相對壓力。
3.從個人感受到國家行動
“幸福是人類與生俱來思考的問題,所以關于幸福感的討論并不陌生。但是最近幾年開始不一樣,對幸福的研究開始從哲學層面落實到國家具體行動的層面?!鼻迦A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說。
曾經,GDP數字的高低,一直被視為衡量經濟績效和社會進步的唯一標準。但是,隨著GDP代表的社會經濟進步與個人的生活感受之間產生反差,人們開始反思,是不是GDP這一衡量標準出了問題?
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2008年2月,當時的法國總統薩科奇決定設立經濟績效與社會進步評估委員會,由國際三大知名經濟學家擔綱研究社會發展的衡量標準。最后出臺的報告從GDP標準的缺陷、生活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三方面,建議主要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調整GDP的算法,用“國民幸福總值”(GNH)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DP),糾正GDP社會發展的誤導。
類似的反思和行動國內也在進行中。去年開始,廣東、山東、河南等地相繼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寫入“十二五”規劃,納入干部考核體系。
“在中國,關注幸福感,提升幸福感是一種社會進步。多少年我們的經濟生活中沒有這個理念,只有一個發展的理念。”在孫立平看來,發展主要是數量的概念,如果僅追求數量的增長,社會缺乏良好的理念、價值和方向,發展就會出現偏頗。“現在已經到了提出幸福感這個問題的時候了?!?/p>
幸福感與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的關系非常微妙,一般說來,相對封閉、生活安逸的社會幸福感更強,但是在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提升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意味著把人類的欲望伸向了更廣闊的空間。一份調查顯示,由于相對落后封閉,不丹成為全球幸福感最強的國家之一;但是在電視、網絡傳入后,那里的幸福感下降了?!皞鹘y的幸福感與現代化是矛盾的。現代人面臨著在發展科學技術背景下,如何追求幸福的困惑?!睂O立平說,既要發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又要追求心靈的滿足與幸福,這是現代人對生活中平衡二者矛盾提出的新要求。
孫立平認為,今天的幸福不再只是個人感受,而是正在變成社會的行動、國家的行動以及政策的導向,政策的制定正在謀求更多使人幸福的制度環境,包括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社會安全感和制度預期?!按龠M安全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價值多元化,現在的中國人都瞄準了金字塔上那個尖,從小孩教育就開始,好像沒考上名牌大學就是人生的失敗。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需要價值的多元化,讓人生有不同的選擇,社會才能更好地發展?!保ㄓ浾?溫源)
尋找可持續的幸福增長
現實中,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講,幸福往往是復雜的。蕭伯納舉過一個例子說:患牙疼的人認為每一個牙齒完好的人都必定是幸福的,貧寒困苦的人也會認為所有的富人都是幸福的。但事實是,牙不疼的人和富人遍地都是,他們每個人都幸福嗎?當然不是。因為,隨著環境的變化、心態的變化,人們的幸福感也會隨之變化。
盡管幸福并不能有完全標準的評價公式,但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渡袝ず榉丁酚懻撔腋栴}時曾提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貴,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蔽甯5臉藴饰幢啬軌蚪忉尙F在的中國,但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人們的幸福是有共同特征的。那就是:需要物質保障,如“富”;需要好的精神狀態,如“康寧”;需要有價值追求,如“攸好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幸福感不斷增加,有多項調查都顯示,目前感到幸福的人占到七成以上。這樣一個不俗的數字與我國三十多年來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人們所熟知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幸福最先需要的是物質因素。在一個社會中,收入不高、囊中羞澀或者連肚子都填不飽的人,很難保持持續的幸福感。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首先保證了居民獲得幸福的物質因素。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升,居民身體素質、壽命都得到提高。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中,物質資源極大豐富,人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來獲得最大的物質享受。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提升,說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這些都是人們保持幸福的物質保障。
近年來,國家作出了多項重大的民生改革,經濟發展也使得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國家通過各種舉措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他們的消費能力;中央及各級政府通過強力調控房價,尤其是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使老百姓能夠住有所居;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也在這幾年內覆蓋了多數人。民生政策解決了我國居民的后顧之憂,物質層面的不安全感逐步消失,相應的幸福指數都在提高。
但是,有了這些物質保障就會永遠幸福了嗎?當然不能絕對這么說。從1960年到2010年,美國人的人均收入已經從2268美元到了40584美元,增長了17.89倍,而他們的幸福感指數怎樣呢?是有所下降的,而且患抑郁癥的人數是60年代的10倍??梢?,經濟的增長并不一定帶來幸福感的增長。
物質豐富是幸福的基本保障,但它所能帶來的幸福體驗并不可持續,而會逐步減弱甚至消失?,F實情況也告訴我們,很多收入頗豐的中產階級甚至富裕階層還往往比工薪階層更容易“抑郁”。這當然不是因為“有錢”讓人變得不幸,而是因為“不差錢”讓物質豐富這樣一個幸福增長點消失了。養活老婆孩子可以是工薪階層的幸福來源,但高收入者顯然并不能從這里得到滿足感。
同樣,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了“不再差錢”的時候,他的居民幸福感就不能再靠經濟發展、物質豐富帶來多大的提高了。對于一個逐漸有錢的中國來講,我們需要通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來尋找新的幸福增長點。
我們看到藍的天、白的云和干凈的街道時能獲得幸福,所以我們的經濟發展開始轉變方式,開始更多地關注環境保護,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
我們看到公交車上小姑娘為老奶奶讓座時、陌生人之間相互信任時感到幸福,所以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我們在有很多閑暇時光外出旅游、能夠在琴棋書畫中陶冶情操、獲得快樂時感到幸福,所以我們正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及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的繁榮昌盛;
我們能夠在社會正義得到伸張、自己的聲音得到重視時感到幸福,所以我們在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
幸福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推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幸福要可持續,也要有源頭活水。在經濟發展使得國家富強之后,我們通過民生建設使得百姓富裕;在物質豐富之后,我們通過科學發展觀找到了更多的、可持續的幸福增長點。
在當代中國,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收入的人群都有他們的幸福增長點。低收入階層和中西部山區的一些人可能還生活貧苦,所以我們還要穩住經濟增長、推進區域協調、縮小貧富差距;城市中的流動人口子女,上學可能還存在困難,我們要建更多的學校、促進教育公平……
所以,作為整個國家,我們有整體的幸福增長點;作為每一個群體、每一個人,我們有自己的幸福增長點。重要的是抓住這些增長點,實現它們,把它們變成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可持續的幸福增長也就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事情了。(新聞觀察員 陳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