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湖畔,蘆葦蕩漾、荷花飄香、鷗鳥翔集;產業區內,機聲隆隆,人流如織,建設正酣;新老城區里,道路、景觀工程和眾多服務業項目、民生項目爭分奪秒、加緊推進……若非親眼所見,誰能想象,這就是曾經生態環境脆弱、工業基礎薄弱、區域經濟羸弱的“三弱”康平!
10年前,康平人過的是“一天能吃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的日子,風吹云走,降水稀少;如今,128公里長、5公里寬的遼寧、內蒙古邊界阻沙帶全面拉開,遼寧最大平原淡水湖臥龍湖水量豐沛,沙阻城外,風成了康平發展的新生資源,2011年康平平均降水量是2001年的2倍多。
10年前,康平的第二產業幾乎為“0”、三產發展處于“原始”狀態,低水平的純農業屬性讓康平發展步履維艱;如今,區域四大產業突飛猛進,塑編產業全國領先,東北第一。塑編產品產量占全省75%,康平榮膺“中國塑編示范城”桂冠,新能源、新材料項目填補產業空白、搶占行業高點,第一家五星級酒店即將建成。
10年前,康平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1391元,平均到每月僅有115.91元;而到今年年底,這一數字將突破萬元計數,不僅成為康平發展史上值得一書的“里程碑”式事件,更為所有康平人創造了真正握在手里的實惠。
走進今日康平,目光所及皆是建設場景的壯美、自然生態的秀美、百姓民生的和美。“三弱”向“三美”演替過程中,凸顯出的是康平始終不渝地堅持科學發展路徑,堅守“生態立縣”第一戰略,以“生態、富庶、創新、幸福”四大工程為“骨架”,一個富庶、和諧、秀美康平正穩步建成。
“生態立縣”絕不動搖
——將生態劣勢變優勢、優勢變資本,推動康平科學發展
先看這樣一組數字:2011年,康平縣的固定資產投資為143億元,是2001年的26.9倍;全縣糧食產量超過12億斤,在耕地逐漸減少的前提下糧食產量與2001年相比翻了兩番多;農民年人均純收入9251元,是2001年的6.6倍。
同樣是一個康平,為什么以前項目不愛來、糧食減產、地區經濟停滯不前、百姓生活難以改善?曾經,風沙是康平發展的最大阻力,一年兩三次沙塵暴不僅動搖了康平人的發展斗志和信念,更頹靡了康平人的士氣和精神。
而轉變往往就發生在一念之間。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作用就體現在給予人們路徑上的指引——何不阻沙、用風,讓沙停于城外,讓風為我所用?一轉念,一轉變,康平面前的發展之路忽然就豁然開朗了。
縣委書記王一兵這樣理解自己肩上的使命,堅持“生態立縣”是康平的根本出路,也是康平的核心任務。 “建設富庶文明幸福新遼寧描繪了未來5年遼寧的美好藍圖,同時對康平縣的生態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把實施‘生態立縣’作為第一戰略,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資本’,推動康平科學發展。 ”
可利用的生態優勢在哪里?康平全縣有林面積達143萬畝,擁有我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臥龍湖,是遼寧中部城市群北部的重要綠色生態屏障。
臥龍湖是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的典型內陸型天然濕地。占地112平方公里的這片水域,總庫容近1億立方米,是杭州西湖的12倍大。作為省級濕地類自然保護區,臥龍湖中魚蝦肥美,菱藕飄香,棲息著野鴨、大雁、灰鶴、丹頂鶴、天鵝、魚鷹等142種珍稀野生鳥類,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5種,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18種,全世界的15種鶴中有6種在此遷徙。同時,臥龍湖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鳥類重要的遷徙通道,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鳥類在此停歇、繁殖。
“生態立縣”,首先要做好臥龍湖生態保護這篇事關康平前途命運的大文章。康平縣以臥龍湖周邊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為龍頭,全面實施“碧水工程”,以“水環境改善和水生態建設”并重為原則,以建設康平綠色生態水系、區域河流水質改善和生態景觀建設為重點,充分利用水資源,減少廢水的排放,從源頭控制到末端治理實施全過程監督管理。
牢牢把握臥龍湖生態區保護與建設列入國家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這一歷史機遇,今年,康平籌資9.4億元,成功啟動了臥龍湖生態區16個重點生態項目建設工程,以空前的力度加快生態環境改善,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康平縣還全力推進遼寧、內蒙古邊界阻沙帶、青山工程建設,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春季造林27.13萬畝;遼河、東西馬蓮河等重點河流整治成效顯著,遼河康平段生態系統得到全面恢復。
今年8月,國家環保部對康平縣創建國家生態縣工作進行實地考核驗收。專家一致認為康平縣的22項指標和5項基本條件均已達標,有些指標高水平完成,批準其為“國家生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