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期開始了,但湖北麻城市順河鎮3000余名學生卻需要自帶課桌報到。有的學生因此搬來茶幾,而留守兒童只能由年邁的奶奶扛桌子為其報到。
一方小小的課桌對于中國農村的義務教育而言,它的象征意義是十分明顯的。統一嶄新的課桌椅,體現了國家對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的有力保障。但有的地方從上一代人到這一代人,自帶課桌椅上學已經成了傳統,在很多城市人看來,這簡直違背常識。校舍不穩固,桌椅不齊全,器材和設施不完備——這樣的義務教育,其品質還值得人信任嗎?
錢當然是個主要的問題,政府的財政投入值得深究。平常,我們多見的是各種條幅與口號,各種針對貧困地區的捐贈,可令人想不通的是,長久以來為何建好一幢房子、擺好桌子板凳就這么難?有地方采購一套桌椅的價格為160元,3000人所需也不過480000元。這是多大的一筆“巨款”呢?2010年河南洛陽孟津縣的一些中小學要求部分新生自帶課桌椅,曾引起巨大批評之聲。這個縣可是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雙雙突破百億元大關的百強縣,而且2008年當地就曾安排過6億元資金專門解決課桌問題。那么錢用到哪里去了呢?直到現在也沒人知道。所以,到底是沒錢投入,還是不愿投入,抑或喂到了貪腐的肚子里?
而在整個教育評價體系當中,由于存在以分數成績為主的功利性導向,高分學生越多的學校,自然越容易受到領導重視,也就越容易獲得各方資源。這些高分學生很多是從一般的鄉村小學、中學逐級往上抽取,進入到地方上的強勢高中,然后升入大學;很多孩子為了“讀書改變命運”,也就不甘于在一般的鄉村小學、中學就讀,想法設法地尋求優質教育資源。如此一來,最基層的鄉村學校出不了人才就逐漸凋敝,聰明學生的集中又導致有優勢的學校對其他學校造成擠占,最后的結果,無外乎是鄉村精英的離開,普通孩子的教育遭到漠視與遺忘。
話說到這里,我又覺得錢不是個主要問題了。如果農村義務教育的疑難雜癥是花錢就能完全解決的,那就只是個政策和經濟問題。但顯然,農村孩子自帶課桌上學的背后,隱藏的是行政手段的效率低下和靡費,是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權利的犧牲,是抽離了優秀人才后丟掉了反哺的責任。
據說,為實現教育投入占到GDP總量4%的目標,日前有個“4%辦公室”成立了。同是加桌子,教室難而辦公室易。看來桌子雖小,卻也是個一窺全豹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