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貧困地區小學校長論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來自貴州赫章的校長郭昌舉感慨:“我們村離縣城至少差20年,縣城離北京又差了50年。”另一位貴州赫章山區小學校長聶章林在北京之行里吃驚地發現,這里的學生們都“又白又胖”,而相比之下,自己那些山里的學生,都顯得那么瘦、那么矮小。(8月29日《中國青年報》)
貴州山區的教育狀況比北京差了70年。這是貴州山區的小學校長在參觀了北京一些學校后的直觀感受,也是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極端事例。
這種巨大的教育差距是怎樣形成的?除了地域條件、經濟基礎等等的先天差距,筆者更認為這是一種教育不公的結果。造成教育不公的原因有很多,譬如,教育政策、教育投資等都有可能加劇這種不公。遺憾的是,在貧困地區,這種教育不公與原本就非常薄弱的教育基礎共同構成了貧困山區教育難以克服的教育瓶頸,致使與發達地區的教育差距越來越大。
這種教育差距會形成貧困地區惡劣教育狀況的代際傳遞及惡性循環。因為條件簡陋,鄉村學校甚至連最起碼的代課教師都招聘不進來,“在這些學校里,師生比例普遍達到1∶30以上,老師和校長統統身兼多職。他們教書、做飯、當宿舍保安,也當孩子們的‘爸爸媽媽’”。這樣,無論過去多少年,鄉村的教育狀況都難有大的提高。
這種教育差距將間接影響這些地區貧困面貌的改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改變貧困地區落后面貌的重任仍需由這些地區的年青一代來實現。而教育不公的結果卻是,要么令年青人遠離故鄉,要么令年青人終老故鄉無所作為。關于這一點,那個關于山區牧羊娃理想的冷笑話已經揭示得清清楚楚了。
當然,我們不能說政府在改變這種教育差距方面無所作為(本屆中國貧困地區小學校長論壇的召開即是明證之一),但實事求是地講,這種改變仍舊缺乏一種長效的、政策層面上的大作為。畢竟,貧困地區的教育需要脫胎換骨式的政策扶持,而不只是將貧困地區的小學校長接到北京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