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穩則天下穩,農業興則天下興。”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更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十六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增長,總產和單產雙雙創出歷史新高,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林、牧、漁的“大農業”結構基本形成;農民收入不斷保持穩定增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農業一系列的可喜變化,尋根找源,我們不難發現,最深層次的推動力量來自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提出和有效實施。進入新世紀,在中央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面臨許多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如: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業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資源“緊約束”的趨勢不斷加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壓力增大等。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審時度勢,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部署。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以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具體農情為邏輯起點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以利益協調為根本方法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是以工農互動、城鄉統籌為目標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十年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推進,始終堅持了三大原則:一是以工促農原則,即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國家采取“二次分配”的方式,運用公共權力,汲取工業剩余,將其投入農業領域;二是發揮優勢原則,即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和市場條件,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三是三元結合原則,即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政府主導力量、市場基礎力量、社會補充力量實現高效的有機協同。
十年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在三條行之有效的路徑中推進的:一是持續的技術創新路徑,即通過構建政府主導下的多方協同互動模式,強化政府投入,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推動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實現在現代育種、機械生產、農業信息、農產品精深加工、資源節約、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技術領域的重點突破;二是強力的制度創新路徑,即重點圍繞農村土地產權、農業生產組織、農村金融和農業產業體系等關鍵問題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三是特殊的區域實現路徑,即根據各區域之間經濟、自然等因素的差異,選擇符合各自實際的發展模式和戰略重點。
十年變遷,“特色”鑄就。歷史和實踐表明,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才能真正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蔣永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