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根本內涵是讓農民變成市民,城市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當前我們國家存在的突出的問題是,人進城了,但還不是市民,或者說土地被城市化了,人還沒有被城市化,這很值得關注。”8月25日,在河北保定舉行的2012白溝新城高峰論壇上,原建設部總工程師、中國國際城市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金德鈞說。
金德鈞介紹說,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止到2010年為止,我們國家進城的農民工的總數以后達到了兩億四千二百萬人。而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在今年的年初發布的《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顯示,我國2010年的城市化率是34.1%,這個結果和國家公布的是有距離的,原因是,國家公布的是把常住城市人口沒有城市戶口的人也算城市的人,因此這兩個城市化率差距15.5個百分點,涉及到兩億兩千多萬人。這些人不全是農民工,但是絕大部分是農民工。他們雖然生活在城鎮被統計在城鎮人口中,然而他們的身份認證和社會保障等等的方面是游離在城市之外,有的學者稱之為“半城市化”。
幾十年來幾億的農民工進城,為城市的發展貢獻出了他們的青春年華,而對待他們的傳統做法是加強控制和加強自然管理,金德鈞認為應該徹底改變了,以農民工為主體是城市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當賦予他們平等的市民身份,應當尊重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和他們的人格尊嚴。
金德鈞認為,一方面應該將這些城市有穩定就業和居住的外來人口逐步登記為城市的居民戶口,使他們平等地享受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基本的公眾服務,另一方面要重視新市民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想建設國際化城市的城市,更應該重視市民的素質提高的問題,使他們具有現代意識,現代知識和現代技能。只有認真地解決了這些超過兩億多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化的才能算得上真正實現了人的城市化,才能真正提高我們國家城市化的質量。
金德鈞同時表示,城市化不能忘記農村和農民。農民為國家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廣大農民是巨大的消費群體,他們的收入多少,消費能力的強弱會極大地影響城鄉的消費水平和社會購買能力,除了影響城鄉經濟的有序、穩健和快速的發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興起的基礎,離開了農村生產力發展城市化就失去了基礎,在加快推進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絕不能忘記農村忽視農業,更不能剝奪農民,要因地制宜推動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的現代化。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亞太地方農業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三分之一,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口主要是中國的大陸孟加拉和印度等六個國家,由于亞太地區的國家和國際的合作伙伴農業支持出現減少的趨勢,也使得亞太地區糧食安全也面臨著挑戰,預計2050年全球人口達到92億,屆時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問題會更加的嚴重,所以糧農組織預估全球糧食產品到時候必須增長60%,才能使全球民眾在食物獲得不會匱乏,我國的城市化的進程中,政府應該在農業部門加入大量的投入,致力于現在新建基礎設施,推廣農業基礎,促進有關農村組織發展,促進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的現代化,適應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基本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要。
金德鈞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已經進入了關鍵的時期,一方面成績巨大,另外問題很大矛盾很大,這就很清醒地警示中國的城市化不是可以穩操勝券了,而是兩種局面,一種是勝利的前途,順利地完成城市化實現經濟進步,另外是失敗的前途,表現為經濟的徘徊、萎縮的生態環境惡化,在我國的城市化快速的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爭取城市化的勝利。(光明日報記者 張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