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友“拯救老上杭”發帖稱:“上杭縣政府發起‘城市建設年’大會戰,在沒有充分調研古民居價值和公布文物保護規劃圖的情況下,大張旗鼓拆除擁有大量明清客家民居的解放路、杭中路等老街。最后的老街、最后的老宅,救救它們!”該帖在新浪微博上被轉發1萬多次,評論2000多條。網帖引發了公眾對上杭古民居命運的擔憂。
建設引發保護之憂
網友“客家傳奇”稱,“上杭縣‘城市建設年’大會戰于6月份開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對規劃紅線范圍內實施土地及房屋征收、騰房拆除、用地手續辦理、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任務。”
網友“半壁書山”呼吁,“上杭老城與山水本應有自然的嵌合關系。從衛星圖看,拓寬大道已開始切割老城——這是古城面貌喪失的第一步;然后是沿大道兩側開始建現代建筑——先變一層皮;然后房地產項目開始成片拆遷,現代建筑向縱深蔓延,直到古城完全變色。上杭正處在變‘一層皮’的階段。”
在解放路東段的西半段路,記者看到十幾個施工隊員正在道路上鋪石板,有一、兩間房屋正在整修。在杭中路老街一座居住著8戶人家的古民居里,59歲的老人謝樹和說,“這個房屋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除了大廳還保留當年的樣子,其他的地方都重新蓋了。聽說這里要拆遷,我還是希望能留在老宅子里住。”而同住一起的謝鎮南則表示,“希望早點拆掉房子,搬進環境好的地方住,這里房子高高低低,見不到什么陽光。”
此次呼吁“拯救千年客家古城”的發起者、網友“拯救老上杭”的家就在杭中路,屬于被拆遷的范圍。他說,聽說家鄉要實施“城市建設年”大會戰,紅線范圍內都要進行拆遷,雖然自己家是最近的新式建筑,但周圍還是有一些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民居,目前并沒有看到整個大會戰的規劃方案,更沒有這些老街的保護方案。“發起這次保護行動不是因為這些古民居已經被拆,而是要喚起大家保護古民居的意識。”
政府回應不存在大量拆遷 規劃正在制定中
“近段時間以來,一些城市出現了拆改古建筑現象,網民此次發帖關注上杭古民居,他們表達的更多是一種關注,一種擔憂。”上杭縣城建局局長巫貞森告訴記者,“但網上所說的大量古民居被拆是不存在的。”
巫貞森說,今年5月,上杭縣對縣城規劃區范圍內實施“城市建設年”大會戰,其中網上所說的古民居剛好位于南門大橋及兩岸片區,其中解放路老街長達800米,中段和東段已經在實行保護性的修復,西段比較破舊的房子,還在探討如何保護。網上所說的杭中路,只有為數不多的房屋屬于拆遷范圍,目前已請專家對此范圍內的古民居進行了論證,在征求社會意見后,列入下一步的規劃設計方案。
“我們在規劃時,很注重保留一些當地的歷史文化記憶。”上杭縣城建局副局長闕水冰說,最初上杭在編制規劃時,將瓦子街片區近24公頃、臨江樓片區近4公頃等地劃定為歷史風貌保護片區,還要求設計單位進行實地勘察,并征求縣文物管理部門的意見,摸清文物點,對沒有列入文物保護范圍但有特色的古民居,都盡量列入保護范圍。
上杭縣文體局副局長孫飛說,“近年來,上杭縣投了6億多元用于修繕各種文物。為回應網民所關心的問題,我們已經將上杭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點名錄發到網上。”
城市建設要避免逐利驅動
南京大學中國文化與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周學鷹認為,城市建設與歷史建筑遺產保護、旅游資源開發、歷史文化傳承、生態環保理念、人性化場所的塑造,甚至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慢生活的創造等,理當是多彩共贏的結局,這個道理,放眼世界旅游大國,不言自明,“只可惜,由于逐利的驅動,特別是利益階層的短視與蠻橫,使得我國各地歷史文化遺產迅速消亡。”
網友“—Aquarius—的梁志權”發帖稱,“看上杭縣拆遷古建,我不由得再次想起剛去演出的美國南卡的查爾斯頓市,街上隨處可見300年前的建筑,有一個文物保護委員會行使保護的權力,國家和政府都不能超越。查市的民眾自覺保護文物的意識極強,富豪們還將自己的古建筑讓游客參觀,門票全部捐給保護委員會。”
網友“封臣秀開”發帖稱,“文物保護是個棘手的問題,北京梁思成故居被強拆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的艱巨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公共決策是群策群力的結果,需要公眾參與。上杭縣要做的不在于解釋是發展還是保護,而在于聽取‘拯救老上杭’等民眾的聲音,參考民智。”
周學鷹提醒,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保護好文物建筑、歷史建筑遺產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不僅需要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歷史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我國真正確立法治社會理念,執法必嚴,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