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社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追求目標之一。很難想象,一個30多年前城市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幾的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一般國家一百多年才能達到的城市化進度。轉型的中國,最大的轉變就是從鄉土中國到城市中國的轉變,這是中國社會數千年未曾有過的根本轉型。不僅僅是GDP增長,不僅僅是城市高樓崛起,也不僅僅是大規模的農民工遷徙,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中國的基本經濟結構、社會關系乃至文化都在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在費孝通先生著作中熟悉的鄉土中國,正在被一個城市中國取代。這樣的取代在文化意義上進步與否暫且不論,從經濟上說,城市化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作為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本身就是互相促進的關系,人口聚集必然帶來更高程度的經濟聚集,反過來,經濟聚集又刺激更高的人口聚集。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就是內需不足,大量“新市民”進城將帶來內需的巨大發展。但事實上,內需卻沒有相應地擴大。原因在于,中國的真實城市化率和統計上的城市化率有出入。
按照目前的統計口徑,所有在城鎮居住6個月以上的外來人口均被統計為城鎮人口,而其中超過70%的新增城鎮人口是持農業戶籍的進城打工者和郊區農業人口。這些農民工雖然在城市就業和生活,但僅僅是勞動力的城市化,而不是家庭的城市化。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部分人口只能算“半城市化”。2009年,我國城市化率是46.59%,但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因此,目前雖然統計已經超過50%的城市化率,但城鎮戶籍人口的比例應當仍然低于50%。“半城市化”當然也能促進經濟,但帶來的驅動力有限。農民工們很少在城市消費,同時,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都不能享有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也使其消費能力偏低,沒有真正帶來內需的增長。
可以想見,如果逐步使數億農民工真正實現城市化,他們的住房、教育、休閑等一系列的消費將帶來多么大的市場需求。相反,如果中國經濟下行,一旦遇到失業潮,沒有任何失業及社會保障的農民工只能返鄉,這種勞動力市場的波動對經濟發展將是巨大打擊。農民工半城市化的危險不只在經濟方面,城市的治安、管理和社會矛盾問題,農村的空心化、留守兒童以及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都與此有關。可以說,數億農民工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很多人將農民工城市化難題簡單歸結為戶籍制度,但戶籍制度只是表面的鴻溝,更本質的問題是戶籍背后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的差異。簡單的戶籍改變,如果沒有伴隨社會福利的均等化,也就無法真正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因此,只有大力推進對“新市民”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才能避免城市化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