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受人尊敬的師者,桃李滿天下;作為一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學者,他時刻關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陳喆強調,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這可能更有利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發展。
國情決定我們需要摩天大樓
近一段時間以來,昔日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摩天大樓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口誅筆伐。一些專家學者甚至表示,目前摩天大樓在中國的發展已陷入癲狂狀態。
但在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陳喆院長看來,摩天大樓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面目可憎,更沒有在中國出現失控局面。
他直言,不可否認,以前我們可能確實把摩天大樓作為一個城市的形象,或財富的象征。但時至今日,摩天大樓在中國出現此起彼伏的發展勢頭,是由中國特殊國情決定的,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很多有遠見、有文化的人其實已經意識到,摩天大樓并不代表現代化,并不代表舒適,也不代表時尚。與之相反,低層、低密度建筑可能更舒適,但中國大規模發展低密度建筑根本不可能,因為我們人口太多,土地有限,這就要求我們向‘上’發展。而且這種趨勢還會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持續下去。”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還會有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面對有限的城市空間,如何讓大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辦公、生活,進行各種各樣的商貿活動?建設一定數量的高層建筑可能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如北上廣的摩天大樓熱就是為了在有限土地面積內實現最大化的辦公居住需求,這也是當地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城市建設腳步加快的投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目前在我國出現高樓熱,也是城市經濟有活力的一個體現。城市之所以還能夠接著蓋高樓,說明我國的城市經濟運行比較良好,社會的需求還比較旺盛。”陳喆如是說。
不過,他同時也提醒,在當前摩天大樓的發展熱潮中,在一些二三線城市的確存在過熱現象,這需要引起注意。“長沙的‘天空城市’,貴陽的17座摩天大樓規劃,防城港的亞洲國際金融中心,這些并沒有足夠的‘摩天大樓消費能力’的城市,對于摩天大樓的追捧就顯得更具象征意味。”
1999年,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勞倫斯首度提出了“摩天大樓指數”的概念,被稱為“勞倫斯魔咒”,即在摩天大樓立項之時,是經濟過熱時期;而摩天大樓建成之日,即是經濟衰退之時。
6月中旬,當遠大集團高調宣布將建世界第一高樓——長沙“天空城市”計劃之后,國內一些學者便悲觀的表示,經歷30年的高速發展后,中國經濟已見頂,即將步入衰退期。
陳喆表示,我們遠沒必要如此悲觀。在他看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其城市發展形態跟經濟社會密切相關,中國經濟社會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簡單地說中國建設一座世界第一高樓,就得出中國經濟見頂的結論,這可能有失偏頗。
治理城市病不能見物不見人
長期以來,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近年來快速的城市化使得人口結構發生了里程碑性質的變化。2011年末,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了51.27%,首次超過50%。
盡管這是按照常住人口來統計的,即將在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農業戶籍人口也計算為“城鎮常住人口”。但是,這些群體的“城市化”勞動與生活仍是常態性的,他們真實地支撐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與此同時,大量的人口往中心城市集聚,加速了大型城市的資源環境壓力。
陳喆表示,從我國地方發展情況看,目前我國各大城市發展階段參差不齊,但是都在步入郊區化、大都市化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城市人口快速膨脹,城市基礎設施承載力嚴重不足,帶來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秩序紊亂、運營低效、行政區劃分割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因素都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他預計,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未來一段時期將是我國各大城市“城市病”集中爆發期,“城市病”將成為影響城市和諧穩定的隱患。他表示,進一步加強城市治理刻不容緩。
如何來治理城市病?陳喆直言,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當前存在的問題。客觀的講,城市病幾乎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完成城市化進程中都會出現的問題。
英國在完成城市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一度相當嚴重,歷史悠久的倫敦成為了當時“舉世聞名”的霧都;美國在完成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震驚世界的黑風暴事件;我們的近鄰日本,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水俁病”,給當地居民及其生存環境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中國作為一個獨特的經濟體,正在走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發展道路,所以,出現各種城市病也是正常的,不能因為出現或存在一些問題,就停止城市化進程,那就因噎廢食了。”
陳喆坦言,預防和治理“城市病”是一件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方針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上把握,通過各個方面的長期努力逐步解決。具體而言,他建議當前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科學規劃,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二是加強城市公用設施建設。三是要樹立以人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四是要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體系。
同時,他還特別強調,在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只見物不見人。“目前,一談及城市病,可能說得最多的就是規劃滯后、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混亂。其實,這些亂象背后往往是我們自己的影子。如出行,在國外街上幾乎看不到司機搶行或加塞的現象,而在國內,這些現象可謂比比皆是,這就使得原本就擁擠不堪的交通陷入一塌糊涂的境地。因此,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可能會讓我們在治理城市病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綜合體就是一個微城市
當城市發展的腳步不斷加速、生活的節奏不斷加快,身處都市的人們需要在一個方便、快捷、經濟、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空間里,享受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于是城市綜合體應運而生。
“歷經多年的發展之后,目前,城市綜合體的功能也越來越齊全,越來越復雜,規模也越來越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城市綜合體已成為了一個微城市。在這里,人們的生活、工作、娛樂、休閑等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滿足。”
面對城市有限的發展空間,近幾年來,在“誰擁有城市綜合體,誰就擁有城市未來”口號的刺激之下,地方政府規劃推動,開發商扎堆熱炒,全國上下“綜合體”群情激涌。
2012年,這場城市綜合體的急速擴張勢頭依然延續,成都、杭州、昆明、武漢、長沙、石家莊等眾多二、三線城市中,城市綜合體正在“批量生產”,其勢頭甚至將超越一線城市。
對于各地城市綜合體這種一哄而上的發展勢頭,陳喆甚是擔憂。他直言:“城市綜合體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樂觀。”
面對各地日益升溫的城市綜合體開發熱潮,陳喆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包括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日前亦指出,他對目前中國包括城市綜合體在內的商業地產的前景比較擔憂,因其并非在一個合理的速度之下發展起來,而是住宅調控以后造成了一哄而上。
一哄而上讓眼下蓬勃發展的城市綜合體前路暗藏更多的挑戰。陳喆指出,這種情況下開發商提早進行戰略調整或布局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不是所有的城市或是城市任何的一個區域都適合修建城市綜合體。
在他看來,在開發一個城市綜合體的時候,首先要做好區位選擇和準確定位,一旦選位不好或定位不準,后期再調整就非常麻煩,因為綜合體的體量都比較大,如果重新調整,就會造成大量的財力、物力浪費。
其次,要把握好量和度的問題。城市綜合體的體量一定要要與當地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如果體量過大,超出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這就會給后期經營帶來很大的困難。
最后,后期的資產運營管理和安全問題,尤其是消防安全問題特別重要。不同于一般的普通住宅,綜合體功能復雜、人流密集,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其人員疏散較為緩慢和困難,其導致的災難性后果可能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