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王曉漁的此次公開講演,對幾項頗具誤導性的教育文化觀念、實踐做法做了批評澄清。王曉漁抨擊了目前走偏的“素質教育”,指出教育界將琴棋書畫等才藝訓練等同于素質教育的做法并不妥當;還認為公開出版發行的“模范公民手冊”就錯誤定義了公民教育,指出書中就更多關于公民素質的問題作出詳細規定,把重點放在“不準干什么”上,“用公民素質來代替公民權益,又用公民生活習慣來代替公民的素質教育”。
當然,上段所述的這些批評,在王曉漁批評指出前,部分教育學者、媒體人士也曾有過近似的表達。而他對民國老課本重印走俏現象的批評,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引領性,即促使內地文化界、教育界、出版界客觀公允評價民國老課本在內的民國文化遺產。
“民國范兒”作為文化熱詞,已經紅了好幾年,而今還沒有任何式微的跡象。文化界人士搬出民國時期的名人軼事,梳理成一段又一段的文化美談,然后大談今不如昔。如果民國時期的中國文化真有當下的一些名流所稱的那樣絕倫精妙,就不能解釋該段時期中國文化創造水平嚴重滯后、科學創新基礎基本不存在這些事實。實際上,很多所謂的“民國”文化風采、“民國范兒”,不過是晚晴遺老從舊時代傳承帶來的,無法與當時(更不用說與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接,注定會慢慢消褪、消失對這些舊時物件、元素的過度膜拜,本質上跟清宮戲、穿越戲中毒癥一樣,都可劃為病態化的文化心理。
舊上海、北平、廣州以及香港等地,外國教會、民族資本企業家贊助興辦的精英學校在教育水平上,跟歐美名校差距不大,經這些學校培養的中國學生往往也可以很容易地申請到進入歐美名校留學的名額。如果以此來與今天的中國中小學、大學相比,當然可以提取出若干值得借鑒參考的經驗。但舊時的精英學校招錄的學生人數非常有限,其教育模式和培養質量不能拿來代表民國時期的中國教育,一如奧運會上中國奪金數量跟國民身體素質完全無關。
民國老課本受到熱捧,跟當前中國出版界慣常的不負責任炒作風氣密不可分。出版界中,無論是老牌的國有(部委、高校、地方所屬)出版社,還是出版公司,都習慣把自己的產品吹得天花亂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凡美國作者原著的引進版財經圖書,基本上都要在封面封底上印上“亞馬遜連續XX周銷量冠軍”等嚴重失實的宣傳語。按照王曉漁此次講演所披露的情況來看,民國老課本存在很嚴重的內容質量問題,其重印版本即便可能發揮對于而今的成年人、適齡學生的思想啟蒙效用和“國語之美”熏陶,也是很有限的,跟出版商包裝宣傳時的過當宣傳、書評作家們給出的盛贊完全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