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被平均”的,都是平均數以下的人群;幾乎沒有聽到平均數以上的人群抱怨自己“被平均”的。昨天,該課題組負責人、北大社會學系導師李建新回應稱,“披露的是全國平均數,只起到了簡要概括的作用,會抹殺內部的差異。而實際上,社會不同階層中間的內部差異很大”。他認為,在網絡上發出聲音的往往是那些沒有達到平均數標準的群體,而超過平均數的卻往往是“暗暗竊喜”。
這個“竊喜”用得很好,很傳神。竊喜,就是偷著樂。自己跑贏了平均數,沒有在社會競爭中落敗,值得一喜。中國人講究財不外露,所以掩口而喜。“竊喜”的人群中,有沒有同時還在“竊憂”的?就在這個月,鐵道部宣傳處前處長陳誼涵因天價宣傳片被查,調查人員在其家中查獲超過1000萬元的巨額現金和至少9本北京市房產證。這些房產證,沒查出來,是財富,查出來就是罪狀。在已經受到查處的官員貪腐案例中,通過不正當手段擁有多套住房者,至少也有幾十人了,沒有被查處的,肯定要多得多。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還在竊喜中。還能竊喜多久,主要看反腐的決心有多大。要早一點結束這種竊喜并不難,只要切實實行官員財產公開這一招就夠了。
在《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發布會上,北大校長助理李強表示,將持續開展調查并發布數據,為政策決策提供依據。其實,網民“被平均”的抱怨,同樣應該作為政策決策的依據被重視,被采納。
在網上搜索有關《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的信息時,還發現,今年6月初,北京師范大學也發布過一個《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名稱一模一樣。網上沒看到這份報告——其實是一本書,但是,發布會上有關人士的發言以及該書的目錄給人一個強烈的印象:說話小心翼翼。比如,民生的缺失已經是事實,而且有的領域里民生缺失很嚴重,比如食品安全。但是,在北師大的這份報告里,叫做“避免‘民生缺失陷阱’”,好像民生缺失還沒有到來,還沒有成為現實。又比如“防止‘高福利陷阱’”更是遠離實際國情。難道北師大有關專家沒有看到這個現實:一部分人早就不聲不響地享受高福利已經好多年,從工資待遇、醫療到養老金,都遠超普通民眾;都已經成為現實了,專家卻在說“避免”,這樣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有民眾的高福利可言?
撰寫調查報告措辭如此小心翼翼,有關專家在害怕什么,或者要迎合什么?難道是怕報告通不過?怕有關領導責怪報告太“負面”,所以遣詞造句盡量“正面”,盡量順耳?這樣的專家還不如網民,覺得自己“被平均”了就大膽喊出來,讓社會知道,讓決策者聽到,以期推動社會改革。不過專家和網民有一個很大的區別,網民喊幾句“被平均”,不會失去什么。但是,專家如果不聽招呼,大膽說真話,可能會失去很多利益。不知道這是不是調查報告總是重復平均數的老調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