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突破,突變;對視,對比,對話。在對共性問題的探索中,不少地方比學趕幫,以建樹一方的同樣精彩,在科學發展的時代舞臺演繹著當代“雙城記”。
歷史文化名城杭州與新興城市深圳對唱文化戲,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的“兩型”試驗,“后奧運”的北京對話“后世博”的上海,“內陸開放”的成都和西安在轉型發展中突圍,江蘇蘇州與廣東東莞讓外來人口融入城市……圍繞這些話題,人民日報調集國內分社的骨干采訪力量,易地采訪,相互觀照,換位思考,探尋科學發展觀如何在各地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今起刊登“科學發展‘兩地行’”系列報道。
崛起十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群雄逐鹿,杭州、深圳異軍突起。
去年,杭州文創產業實現增加值843.3億元,占全市GDP12%,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而深圳這兩個指標分別為900多億元和8%,文創產業躍居高新技術、金融業、物流業之后第四大支柱產業。
一個是歷史名城,文化源遠流長;一個是經濟特區,文化底蘊不厚。但是,杭州、深圳發展文創產業理念相通,殊途同歸。拼經濟更拼文化,講速度更講厚度,爭當全國文創產業“領頭羊”。自信自覺的杭州、深圳,勇于探索,善于創新,各領風騷,不斷改寫著中國文創產業發展的格局。
“文化雄心”,有容乃大
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圍,聚集了劉恒、余華、麥家、鄒靜之、高滿堂等一批著名影視編劇,不到3年便形成國內獨具優勢的高端影視原創基地布局。杭州西溪創意產業園的產業成效可謂立竿見“影”。
在一個沒有專業美術院校的城市,在一個沒有西洋藝術氛圍的村莊,在一個沒有相關產業基礎的地方,短短十多年卻崛起了一座全國最大的商品油畫基地。深圳大芬油畫村寫下了“無中生有”的發展傳奇。
橫空出世,為何是它們?
■杭:先講個舊聞。“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幾年前調入杭州市文聯,曾在文壇內外激起不小“波瀾”——享有優厚物質待遇,卻沒有硬性創作任務。不搞“命題作文”,無需“應景之作”,只為作家營造自由的體驗、感悟和創作環境。麥家說:“這種寬闊的胸懷、寬松的氛圍令人感動。”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關鍵的是人才,最需要的是寬容。杭州人常說:“只要大師來,不管干什么”。
杭州因西湖而名,更因文化而美。這給了杭州人文化自信的底氣。近年來,杭州引進了數十位文化名人,都是“來去自由”,沒有每年住多長時間的“硬杠杠”,也沒有每年寫多少作品的“硬指標”。自由的創作空間、寬松的生活環境,為藝術家提供了肥沃的創作土壤。許多文化名人與杭州“結緣”之后,激情迸發,成果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