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盤錦實施“以港強市”戰略謀經濟轉型
時間:2012-08-06 10:22:02  來源:新華網遼寧頻道 
  引言

        提起盤錦,人們很自然地會把她同遼河油田聯系在一起。盤錦1984年建市,此后的近20年時間,全市經濟總量的80%來自遼河油田。油興城興,油衰城衰,石油采掘業似血脈托起整座城市。但走進今天的盤錦,人們聽到、看到和感受最多的,則是“向海發展、以港強市”。這種不同以往的產業氛圍,標志著盤錦開始拉開向海洋要資源、向港口要發展的全新布局。從油田到海洋,從海洋到港口,催生著盤錦城市發展方向質的變革。

        盤錦有海嗎?現在看,這本不是問題。但長期以來,這卻始終是縈繞在盤錦人腦海里的疑問。 118公里的岸線資源只是靜靜躺在統計手冊上的一組數字,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盤錦人幾乎沒有見到過屬于自己的大海。在盤錦市區西南,一片南北長50余公里、東西寬30多公里,由蘆葦沼澤、淺海泥灘、近海灘涂組成的方圓16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濕地,形成了一道物理屏障,阻礙了盤錦人的視線,也給盤錦人打上了“臨海不知海、依海難見海”的深深印跡。因此,在建市后的很長時間里,盤錦地方工業發展多為內陸指向型,幾乎沒有沿海產業的分布。多年來,盤錦人積淀了濕地文化,卻鮮見海洋意識,“現實離海雖很近,心理離海卻很遠”。

        一切改變都源于一條路的修建。 2008年,穿越灘涂并連接填海圍堰的路基工程修筑完畢,盤錦跨越4公里潮間帶,真正見到了負15米水深的藍色大海。與此同時,關于港口建設的規劃藍圖開始醞釀實施。盤錦人不僅見到了海,而且也走近了海。

        (一)

        向海發展,先要做強港口

        向海發展,港口建設要先行。世界知名的六大城市群,皆為臨海而起,依港而興。鹿特丹港擔當著荷蘭經濟的發動機,神戶港支撐著“阪神工業帶”,紐約、蒙特利爾、利物浦、橫濱等國際性城市,皆因依傍海洋而熠熠生輝。一個深水良港,承載著一個城市騰飛的希望,也牽動著城市發展最敏感的神經。 “港航興則產業興”,盤錦上下形成共識,就是要千方百計建設好自己的港口,以“強港”引領盤錦實現從“以油興市”到“以港強市”的新跨越。

        1.高起點規劃建設億噸級大港。盤錦港規劃建設之初,就提出以百余平方公里的棄用灘涂作為港口和產業發展的預留用地。按照現代港口功能要求,統籌港區、港口社區、陸上分運帶、海內外物流網帶和綜合電子信息平臺五大空間,合理布局原油、成品油、集裝箱、汽車滾裝等作業功能,共規劃56個5萬噸至30萬噸級泊位,年設計通過能力2.7億噸。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為盤錦港口建設提供了新機遇。榮興港區2009年5月開工,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兩個5萬噸級油品泊位,兩個5萬噸級多用途泊位,以及5萬噸級航道和相應配套工程的建設,2010年9月通航運行。到2011年底,港區20平方公里陸域回填、22萬立方米罐區、7公里管廊帶、2平方公里堆場相繼完工;3個5萬噸級通用泊位、3個5萬噸級油品泊位、1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和25萬噸級航道也在加緊建設。預計到今年年底,盤錦港吞吐量將突破2000萬噸,集裝箱超過5萬TEU,管廊帶、罐區、港內鐵路將全部投入使用。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盤錦港口建設投資將達到300億元,建成12個5萬噸級泊位,4個10萬噸級泊位和1個30萬噸級原油泊位,總吞吐量達到1億噸;到2020年,5萬噸以上泊位將達到30個,年通過能力將比2015年翻一番。這樣的建設速度和吞吐規模增長,在國內港口建設發展史上并不多見。

        2.構建高效的網絡化集疏運體系。今年5月,總投資20.9億元、線路全長48.4公里的疏港鐵路實現全線開通,疏港鐵路、沈盤鐵路與溝海鐵路在渤海站實現對接,盤錦海鐵聯運路網格局基本形成。以長62.4公里雙向8車道的向海大道和長60公里30米寬的中華路全面竣工為標志,盤錦港連接全市兩區兩縣和遼東灣新區有了四條大通道;規劃中的高升至遼東灣新區的66.4公里高速公路,將實現盤錦港與京沈高速公路的貫通。建港之初,盤錦港就對管廊工程進行科學規劃,實現原油碼頭與企業油氣罐無縫對接,目前建成的7公里管廊已投入使用,華錦集團因通過盤錦港接駁原油,縮短了近70公里管道運距。

        3.充分預留與港口相匹配的發展空間。對12.1公里天然岸線所形成的39公里碼頭岸線統籌安排,在保證公共碼頭建設需要的基礎上,合理預留業主碼頭建設的岸線資源,現已開發利用1.8公里。 43.4平方公里的港區內,則拿出3.8平方公里作為船舶代理、貨物代理、船舶供應、金融保險、法律咨詢等港口輔助與派生業務的空間。港口周圍總體規劃了37.4平方公里裝備制造產業區,42.3平方公里石化產業區,8.3平方公里綜合產業區,25.2平方公里物流服務區。毗鄰港口的大洼縣,也先期平整40平方公里土地,用于發展近岸臨港產業。岸線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戰略性儲備,成為盤錦港與國內其他新興港口競爭的比較優勢。

        4.港口與新城建設互促共進。良好的港城關系是港口與城市有機結合,港口主導母城產業體系的構建,而且也高度服務于城市產業。以大連為例,2008年大連港吞吐每噸貨物可以拉動城市GDP增加146元,每萬噸吞吐量帶動就業27人。以此推算,盤錦港實現億噸吞吐量后,將直接拉動盤錦市GDP增加約146億元,占2011年全市GDP總量的12.6%,帶動直接就業27萬人。盤錦港及周邊區域具備形成50萬人口城市規模的潛在基礎,市里據此在距港口10公里的河海之濱建設遼東灣新城,力求港城一體化發展。遼東灣新城凸顯濱海特色,定位于未來的城市中心,近期規劃建設用地33.5平方公里,現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83.2億元,房地產開發面積267萬平方米。

        (二)

        重在發展臨港臨海產業

        以港強市,重點是發展臨港臨海產業。盤錦打破內陸指向的傳統思維,港口建設與臨港產業同時布局。

        1.緊抓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為特征的臨港工業。依托油氣加工、乙烯及衍生品制造的傳統技術和人才優勢,利用深水碼頭、低成本海運優勢,選擇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為特征的大化工行業作為 “以港強市”的主導產業。和運集團、臺灣長春石化、華錦集團等一批大型石化企業落地,形成了以乙烯、丙烯、異丁烯、苯為主導的石化產業鏈條,拓展和延伸了以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種合成橡膠、聚醚醚酮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 2011年,盤錦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21億元,超過油氣采掘業成為盤錦第一大產業。未來幾年,盤錦石油煉化能力將超過4000萬噸/年,海上進口原油需求將達到3500萬噸,各類產品海上輸出也將達到3500萬噸。僅此一項,每年將支撐盤錦港7000萬噸以上的吞吐能力。

        2.力推以大件下海為特征的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特別是重型裝備制造因陸路拆解運輸的困擾,近年紛紛向沿海遷移。力推大件下海,成為臨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盤錦有石油裝備制造的傳統優勢,隨著盤錦港的建設,一些與港口關聯度高的石油裝備制造項目開始發力。近年來,寶石公司鉆機、派普公司鉆具、天意公司鉆井頂驅制造、遼河油田海工基地、宏冠船業船舶制造、中新加船舶配件等75個裝備制造項目相繼在盤錦竣工投產。其中自動鉆機、低溫頂驅、CP300自升式鉆井平臺、海上風機安裝船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填補國內空白。美國益資、挪威戈朗等世界500強和行業100強企業也簽約落戶盤錦。以大件下海為特征的裝備制造產業成為盤錦臨港產業的一大亮點。

        3.加快培育港口物流業。盤錦港的發展目標是本地貨源生成量與港口吞吐量的比例達到70%左右。這為臨港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盤錦提出利用石化產業鏈、石油及海工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產業的優勢,打造物流基礎設施、物流運營服務和物流信息“三大”平臺。重點是引進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專業化為基礎,發展社會化物流運營服務;建設物流公共信息系統、交易支持系統、貨物跟蹤系統、應用托管系統等,推動行業主管機構信息、城市間物流公共信息、物流公司信息之間的交換與共享。到2015年,全市企業物流外包率將達到60%,實現港口物流業增加值90億元,社會貨運總量達到1.47億噸,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在2010年基礎上降低1.8%以上,力爭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化工物流中心、國內重要的石油及海工裝備物流中心。

        (三)以港強市,關鍵在人

         引言

        提起盤錦,人們很自然地會把她同遼河油田聯系在一起。盤錦1984年建市,此后的近20年時間,全市經濟總量的80%來自遼河油田。油興城興,油衰城衰,石油采掘業似血脈托起整座城市。但走進今天的盤錦,人們聽到、看到和感受最多的,則是“向海發展、以港強市”。這種不同以往的產業氛圍,標志著盤錦開始拉開向海洋要資源、向港口要發展的全新布局。從油田到海洋,從海洋到港口,催生著盤錦城市發展方向質的變革。

        盤錦有海嗎?現在看,這本不是問題。但長期以來,這卻始終是縈繞在盤錦人腦海里的疑問。 118公里的岸線資源只是靜靜躺在統計手冊上的一組數字,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盤錦人幾乎沒有見到過屬于自己的大海。在盤錦市區西南,一片南北長50余公里、東西寬30多公里,由蘆葦沼澤、淺海泥灘、近海灘涂組成的方圓16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濕地,形成了一道物理屏障,阻礙了盤錦人的視線,也給盤錦人打上了“臨海不知海、依海難見海”的深深印跡。因此,在建市后的很長時間里,盤錦地方工業發展多為內陸指向型,幾乎沒有沿海產業的分布。多年來,盤錦人積淀了濕地文化,卻鮮見海洋意識,“現實離海雖很近,心理離海卻很遠”。

        一切改變都源于一條路的修建。 2008年,穿越灘涂并連接填海圍堰的路基工程修筑完畢,盤錦跨越4公里潮間帶,真正見到了負15米水深的藍色大海。與此同時,關于港口建設的規劃藍圖開始醞釀實施。盤錦人不僅見到了海,而且也走近了海。

        (一)

        向海發展,先要做強港口

        向海發展,港口建設要先行。世界知名的六大城市群,皆為臨海而起,依港而興。鹿特丹港擔當著荷蘭經濟的發動機,神戶港支撐著“阪神工業帶”,紐約、蒙特利爾、利物浦、橫濱等國際性城市,皆因依傍海洋而熠熠生輝。一個深水良港,承載著一個城市騰飛的希望,也牽動著城市發展最敏感的神經。 “港航興則產業興”,盤錦上下形成共識,就是要千方百計建設好自己的港口,以“強港”引領盤錦實現從“以油興市”到“以港強市”的新跨越。

        1.高起點規劃建設億噸級大港。盤錦港規劃建設之初,就提出以百余平方公里的棄用灘涂作為港口和產業發展的預留用地。按照現代港口功能要求,統籌港區、港口社區、陸上分運帶、海內外物流網帶和綜合電子信息平臺五大空間,合理布局原油、成品油、集裝箱、汽車滾裝等作業功能,共規劃56個5萬噸至30萬噸級泊位,年設計通過能力2.7億噸。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為盤錦港口建設提供了新機遇。榮興港區2009年5月開工,一年多時間就完成了兩個5萬噸級油品泊位,兩個5萬噸級多用途泊位,以及5萬噸級航道和相應配套工程的建設,2010年9月通航運行。到2011年底,港區20平方公里陸域回填、22萬立方米罐區、7公里管廊帶、2平方公里堆場相繼完工;3個5萬噸級通用泊位、3個5萬噸級油品泊位、1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和25萬噸級航道也在加緊建設。預計到今年年底,盤錦港吞吐量將突破2000萬噸,集裝箱超過5萬TEU,管廊帶、罐區、港內鐵路將全部投入使用。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盤錦港口建設投資將達到300億元,建成12個5萬噸級泊位,4個10萬噸級泊位和1個30萬噸級原油泊位,總吞吐量達到1億噸;到2020年,5萬噸以上泊位將達到30個,年通過能力將比2015年翻一番。這樣的建設速度和吞吐規模增長,在國內港口建設發展史上并不多見。

        2.構建高效的網絡化集疏運體系。今年5月,總投資20.9億元、線路全長48.4公里的疏港鐵路實現全線開通,疏港鐵路、沈盤鐵路與溝海鐵路在渤海站實現對接,盤錦海鐵聯運路網格局基本形成。以長62.4公里雙向8車道的向海大道和長60公里30米寬的中華路全面竣工為標志,盤錦港連接全市兩區兩縣和遼東灣新區有了四條大通道;規劃中的高升至遼東灣新區的66.4公里高速公路,將實現盤錦港與京沈高速公路的貫通。建港之初,盤錦港就對管廊工程進行科學規劃,實現原油碼頭與企業油氣罐無縫對接,目前建成的7公里管廊已投入使用,華錦集團因通過盤錦港接駁原油,縮短了近70公里管道運距。

        3.充分預留與港口相匹配的發展空間。對12.1公里天然岸線所形成的39公里碼頭岸線統籌安排,在保證公共碼頭建設需要的基礎上,合理預留業主碼頭建設的岸線資源,現已開發利用1.8公里。 43.4平方公里的港區內,則拿出3.8平方公里作為船舶代理、貨物代理、船舶供應、金融保險、法律咨詢等港口輔助與派生業務的空間。港口周圍總體規劃了37.4平方公里裝備制造產業區,42.3平方公里石化產業區,8.3平方公里綜合產業區,25.2平方公里物流服務區。毗鄰港口的大洼縣,也先期平整40平方公里土地,用于發展近岸臨港產業。岸線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戰略性儲備,成為盤錦港與國內其他新興港口競爭的比較優勢。

        4.港口與新城建設互促共進。良好的港城關系是港口與城市有機結合,港口主導母城產業體系的構建,而且也高度服務于城市產業。以大連為例,2008年大連港吞吐每噸貨物可以拉動城市GDP增加146元,每萬噸吞吐量帶動就業27人。以此推算,盤錦港實現億噸吞吐量后,將直接拉動盤錦市GDP增加約146億元,占2011年全市GDP總量的12.6%,帶動直接就業27萬人。盤錦港及周邊區域具備形成50萬人口城市規模的潛在基礎,市里據此在距港口10公里的河海之濱建設遼東灣新城,力求港城一體化發展。遼東灣新城凸顯濱海特色,定位于未來的城市中心,近期規劃建設用地33.5平方公里,現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83.2億元,房地產開發面積267萬平方米。

        (二)

        重在發展臨港臨海產業

        以港強市,重點是發展臨港臨海產業。盤錦打破內陸指向的傳統思維,港口建設與臨港產業同時布局。

        1.緊抓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為特征的臨港工業。依托油氣加工、乙烯及衍生品制造的傳統技術和人才優勢,利用深水碼頭、低成本海運優勢,選擇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為特征的大化工行業作為 “以港強市”的主導產業。和運集團、臺灣長春石化、華錦集團等一批大型石化企業落地,形成了以乙烯、丙烯、異丁烯、苯為主導的石化產業鏈條,拓展和延伸了以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種合成橡膠、聚醚醚酮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 2011年,盤錦石化及精細化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21億元,超過油氣采掘業成為盤錦第一大產業。未來幾年,盤錦石油煉化能力將超過4000萬噸/年,海上進口原油需求將達到3500萬噸,各類產品海上輸出也將達到3500萬噸。僅此一項,每年將支撐盤錦港7000萬噸以上的吞吐能力。

        2.力推以大件下海為特征的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特別是重型裝備制造因陸路拆解運輸的困擾,近年紛紛向沿海遷移。力推大件下海,成為臨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盤錦有石油裝備制造的傳統優勢,隨著盤錦港的建設,一些與港口關聯度高的石油裝備制造項目開始發力。近年來,寶石公司鉆機、派普公司鉆具、天意公司鉆井頂驅制造、遼河油田海工基地、宏冠船業船舶制造、中新加船舶配件等75個裝備制造項目相繼在盤錦竣工投產。其中自動鉆機、低溫頂驅、CP300自升式鉆井平臺、海上風機安裝船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填補國內空白。美國益資、挪威戈朗等世界500強和行業100強企業也簽約落戶盤錦。以大件下海為特征的裝備制造產業成為盤錦臨港產業的一大亮點。

        3.加快培育港口物流業。盤錦港的發展目標是本地貨源生成量與港口吞吐量的比例達到70%左右。這為臨港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盤錦提出利用石化產業鏈、石油及海工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產業的優勢,打造物流基礎設施、物流運營服務和物流信息“三大”平臺。重點是引進和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以專業化為基礎,發展社會化物流運營服務;建設物流公共信息系統、交易支持系統、貨物跟蹤系統、應用托管系統等,推動行業主管機構信息、城市間物流公共信息、物流公司信息之間的交換與共享。到2015年,全市企業物流外包率將達到60%,實現港口物流業增加值90億元,社會貨運總量達到1.47億噸,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在2010年基礎上降低1.8%以上,力爭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化工物流中心、國內重要的石油及海工裝備物流中心。

        (三)以港強市,關鍵在人

        盤錦港口的建設速度,港口規模的擴張,以及臨港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令人耳目一新,而蘊涵在這些經濟發展成就里的精神因素也同樣發人思考。

        1.不動搖、不退縮的信心和勇氣。在環渤海的各大港口中,盤錦港口的岸線資源、地質條件本無優勢,并且在能否建設港口的問題上發生過爭議。港口能夠立項建設,盤錦付出了較之其他港口更多的辛苦。其間奔走于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百余次,通過恢復遼河入海口原址,硬將海岸線向前推進4公里,從而使海岸水深達到負15米,具備了5萬噸貨船裝卸條件。此舉,既破解了建港水深先天條件不足的難題,同時又獲得了棄用灘涂和淺海造地的主導權。今年3月,盤錦港25萬噸級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也通過了專家評審。航道疏浚是盤錦港口建設成本控制的難點。采取將離岸近的淤泥拉回用于填海造地、遠的運至拋泥區傾倒的辦法,將56公里25萬噸級航道清淤總成本由60億元降至35億元。通過把普通防波堤加寬至900米、增加近岸淤泥吸納量的措施,則在有利于清淤的同時,使港口可利用空間得到擴展,防波堤內側也可以進行生產和作業。由于航道疏浚從技術可行升至經濟可行,使得建港成本有效縮減。盤錦港口建設中碰到的困難,許多都是運用類似的“一石二鳥”的辦法巧妙化解。疏港路是港區運載負荷最大的道路,為解決軟質地基路面翻漿問題,施工時增加一層隔離布和一層較厚的山皮石,結果疏港路通行至今,路面仍保持完好。港區綠化也利用隔離布和覆蓋客土,成功抑制了回填土層返堿返鹽現象,綠化植被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

        2.績效管理、能力導向的運行機制。港區創業初期,管委會沒有行政級別,沒有編制建制,事實上只是一個開發團隊。員工月平均工資僅為500元,不足同期其他地區的1/3,財政緊張時還停發。因采取“管委會+開發建設公司”的政企合一管理模式,開發團隊擁有港區投融資、商業開發、小城鎮建設、土地整理、商業地產、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多方面自主權,員工反而感到可以大展身手,有了用武之地。為充分體現“特事特辦,老體制不過界”,機構設置實行大部制、專人專辦制,不搞上下對應。按照部門和個人崗位職責,實施指標管理,逐級逐人落實,定期進行績效考核。績效考核結果作為薪酬調整的依據,“獎優罰劣、按勞取酬”。市里各部門也積極為新區營造政策“洼地”,在重大項目審核、發展規劃、土地供給等方面給予傾斜。 2011年,遼東灣新區生產總值實現138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億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了38倍、17倍和40倍。今年新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實現15億元。

        3.營造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創業氛圍。為推進“以港強市”,2010年9月,市政府成立了外經貿、農業等12個市直專業招商局。工業、科技、環保、臺辦負責工業招商,農口負責農業產業招商,旅游及相關部門主要圍繞旅游項目招商。立足常態化、有序化、便捷化,打破入駐企業“登門造訪”的傳統習慣,從項目洽談開始,對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合同、章程的審批,實行“一條龍”服務;建立招商引資項目檔案和反饋機制,對投資商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軟環境的優化升級,培育了濃郁的創業氛圍。2011年盤錦市外商直接投資總額 20億美元,居全省第三位,增速高達119.1%,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既有美國AP公司、西班牙戴納索等行業內世界知名企業,也有全球性的產業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內資引進也節節攀升,2010年為 160.8億元,2011年達 325億元,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長53.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以港強市,引領盤錦邁向新里程。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組

        1.不動搖、不退縮的信心和勇氣。在環渤海的各大港口中,盤錦港口的岸線資源、地質條件本無優勢,并且在能否建設港口的問題上發生過爭議。港口能夠立項建設,盤錦付出了較之其他港口更多的辛苦。其間奔走于省和國家有關部門百余次,通過恢復遼河入海口原址,硬將海岸線向前推進4公里,從而使海岸水深達到負15米,具備了5萬噸貨船裝卸條件。此舉,既破解了建港水深先天條件不足的難題,同時又獲得了棄用灘涂和淺海造地的主導權。今年3月,盤錦港25萬噸級航道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也通過了專家評審。航道疏浚是盤錦港口建設成本控制的難點。采取將離岸近的淤泥拉回用于填海造地、遠的運至拋泥區傾倒的辦法,將56公里25萬噸級航道清淤總成本由60億元降至35億元。通過把普通防波堤加寬至900米、增加近岸淤泥吸納量的措施,則在有利于清淤的同時,使港口可利用空間得到擴展,防波堤內側也可以進行生產和作業。由于航道疏浚從技術可行升至經濟可行,使得建港成本有效縮減。盤錦港口建設中碰到的困難,許多都是運用類似的“一石二鳥”的辦法巧妙化解。疏港路是港區運載負荷最大的道路,為解決軟質地基路面翻漿問題,施工時增加一層隔離布和一層較厚的山皮石,結果疏港路通行至今,路面仍保持完好。港區綠化也利用隔離布和覆蓋客土,成功抑制了回填土層返堿返鹽現象,綠化植被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

        2.績效管理、能力導向的運行機制。港區創業初期,管委會沒有行政級別,沒有編制建制,事實上只是一個開發團隊。員工月平均工資僅為500元,不足同期其他地區的1/3,財政緊張時還停發。因采取“管委會+開發建設公司”的政企合一管理模式,開發團隊擁有港區投融資、商業開發、小城鎮建設、土地整理、商業地產、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多方面自主權,員工反而感到可以大展身手,有了用武之地。為充分體現“特事特辦,老體制不過界”,機構設置實行大部制、專人專辦制,不搞上下對應。按照部門和個人崗位職責,實施指標管理,逐級逐人落實,定期進行績效考核。績效考核結果作為薪酬調整的依據,“獎優罰劣、按勞取酬”。市里各部門也積極為新區營造政策“洼地”,在重大項目審核、發展規劃、土地供給等方面給予傾斜。 2011年,遼東灣新區生產總值實現138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億元,分別比2007年增長了38倍、17倍和40倍。今年新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計實現15億元。

        3.營造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創業氛圍。為推進“以港強市”,2010年9月,市政府成立了外經貿、農業等12個市直專業招商局。工業、科技、環保、臺辦負責工業招商,農口負責農業產業招商,旅游及相關部門主要圍繞旅游項目招商。立足常態化、有序化、便捷化,打破入駐企業“登門造訪”的傳統習慣,從項目洽談開始,對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合同、章程的審批,實行“一條龍”服務;建立招商引資項目檔案和反饋機制,對投資商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軟環境的優化升級,培育了濃郁的創業氛圍。2011年盤錦市外商直接投資總額 20億美元,居全省第三位,增速高達119.1%,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既有美國AP公司、西班牙戴納索等行業內世界知名企業,也有全球性的產業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內資引進也節節攀升,2010年為 160.8億元,2011年達 325億元,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長53.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以港強市,引領盤錦邁向新里程。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研組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