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暫住3個月的臨時安置房,還是將住上兩三年的過冬安置房,都以高標準、高質量為衡量標準,讓受災群眾舒舒服服住上新家。
提速,必須完成的使命
建成后的城關鎮過渡安置房,棗紅色外墻配上灰屋頂,乳白色外墻配上紅屋頂,一棟棟、一排排、一片片,圍繞著中心區的健身廣場。廣場上,乒乓球桌、健身器械已安裝完成,一條瀝青路面黑亮平坦,直接通往大路。緩坡鋪設草坪,設置木制臺階,走起來感覺很是舒服。
跟隨著挑燈夜查的驗收隊,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董更然手中的過冬安置房設計圖冊已經卷了邊。
10天時間,不足240個小時,無論是北京城建集團,還是建工集團,都完成了這個必須完成的使命。
7月25日17時,正在準備一項大型公建規劃的董更然接到一項十萬火急的任務:在14個小時內,拿出房山區受災群眾過冬安置房的設計圖紙,并完成設計導則的制定。
26日凌晨4時30分,幾十名雙眼通紅的設計師拿出了全套的圖紙。當日上午10時,他們在洪寺施工現場找到了市住建委房屋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總指揮張農科,圖紙經過審定,簽字通過。
當時的現場還是一片野草叢生、高低起伏的丘陵,而就在24個小時之中,丘陵被推平,變成了一片高坡。
10天的時間里,有4天都在下雨,不僅讓現場泥濘不堪,更直接影響了工期。但閻村安置房的施工人員總能想出辦法將這種影響降到最低。“雨不大的話,測量定位就繼續進行,完全沒問題!”“冒著雨施工也不是啥困難,吃不了這點苦還能叫突擊隊?”“下雨?建筑材料的調集一秒也不能停!”
“能連夜干的活兒,我們絕不拖延!”北京建工集團前線總指揮孫光說。閻村鎮安置房場地2萬立方米渣土的填埋平整,他們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完成了一半。“這是場時間仗!”一天之內,孫光嗓子就啞了。
在建設過程中,施工單位以小時為單位推進工程進度。10天時間,記者六上房山,每天看到的安置房都和前一天不一樣。
7月29日,城關鎮項目樣板間亮相,黃土坡項目成為房山所有過渡安置房率先完工的工程。緊隨其后的是,一片片臨時安置房陸續交付。最快的安置房建設點,甚至在3天半內,就在一片平地上“變”出了新房。
保質,最好材料建安置房
似乎只有在所有房屋通過驗收的那一刻,張農科的臉上,才露出了一絲笑容。
從7月23日開始,他就一直駐扎在房山安置房建設的第一線。軍旅出身的他有著說一不二的作風。這次的安置房工程中,張農科最關注的不僅是如何讓百姓盡早住進去,更多的是房屋安全。
29日17時33分,已經奔走了十幾公里的房屋安全鑒定專家楊威和徐俊芳,敲開了周口店鎮婁子水村的一戶人家,這是他們要走訪的最后一戶。
屋里,幾乎窗沿以下的墻面都被水泡發,一戳就往下掉皮,露出30多年前的土坯來。楊威對業主馮大爺反復叮囑,這房子千萬不能住了。
從7月25日開始,超過100名房屋安全鑒定專家以專業志愿者的身份,進入房山區所有受災村落,對所有受災房屋進行普查。共檢查房屋1.6萬間。在專家們的堅持下,所有可能有危險的房屋,都被一一過篩。
而這次的過冬安置房,全都由知名企業提供材料。城建集團采用的是我國目前最高標準過渡安置房建材,墻體達200毫米厚,由主體結構、外保溫板和內保溫板組成,具有保溫性能好和阻燃等特點。
記者借了打火機,想點燃保溫材料。而這個看似泡沫塑料的保溫材料,果然點不著。
除了過冬安置房以外,還有很多受災群眾要在臨時安置房里過渡幾個月。住建委災后恢復重建指揮部副總指揮郝小兵心里惦記著,過渡安置房最難建設的地方在霞云嶺。那崇山峻嶺之間的村落遭受了洪水,還斷了路。所有的建材幾乎都要靠人力背上去。越是這種地方,質量就越要過硬。
而在霞云嶺,他看到了市住建委同事、北部山區安置點的指揮齊心。
連續10天,齊心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每天繞山450公里檢查施工質量安全的車上,始終都有他的身影。
完成霞云嶺和佛子莊鄉安置房的建工四建,是曾經參加過四川抗震救災的隊伍。總指揮唐永軍在援建江油時,愣在泥濘的稻田里完成了600畝土地的板房底板施工;前線項目經理賈向輝也是全國有名的優秀施工項目經理。他們兩人背后身穿著紅色工作馬甲的人,都參與過四川抗震救災,建設過保障房。
“質量您放心!”經過住建委專業部門檢驗后,這些臨時安置房全部驗收合格。
克難,萬人打贏“攻堅戰”
時間緊迫、天氣變化無常、材料供應不及時、勞動力缺口大……面對一個個困難,兩萬多名建設者的決心沒有一點兒減損。但看完地塊他們心里就明白了,更大的難度在于地。
位于深山區的南窖鄉建設點地勢較低,需要先墊起1.5米高的地基才能蓋房,現場機械設備的轟鳴一直未停過。一場大雨剛過,率領北京建工六建援建“鐵軍”的楊志欣就要搶在雨前,填上南窖鄉的“大坑”,并進行河北鎮搭建臨時安置房基礎底板施工。
顧不上打招呼,他抬頭看見了市住建委當年援建隴南地區的總指揮郝小兵。
房山安置房昨全部驗收交用
建設安置房的指令下達時,郝小兵還在玉樹。買不到飛機票,當晚郝小兵開車、換火車趕到了蘭州,乘最早一班航班進京。到了機場后,他拖著行李箱直接報道,往山里一鉆,至今還沒休息過。
無論是城建,還是建工,這次的安置房建設,都創下了“搶”的新紀錄。
7月26日起,城建集團建筑總承包部、設計總院,二、五、七、十六、道橋、安裝、園林綠化、花木公司等18家成員單位管理人員近900名、勞動力1.5萬名,先后開赴房山城關鎮、琉璃河鎮、張坊鎮、大石窩鎮、韓村河鎮、長溝鎮、周口店鎮、竇店鎮等8個鎮的24個安置房建設點。
而在整個建設過程中,北京建工集團也投入了6500名勞務人員同時在工程中作戰。在規模最大的閻村鎮安置房項目,人員最多時一度達到4500人。
交付的好消息陸續傳來,就連施工難度最大的南窖鄉安置房,也在昨日13時左右完成了建設任務。“攻堅戰的目標,就是讓受災群眾住上放心安置房,群眾都滿意了,踏實了,這場攻堅戰,才算贏。”張農科說。
延伸閱讀
在房山安置房建設前線指揮部里,記者看到至少20個臨時安置點的項目工期倒排表。幾乎所有項目的完工時間,都牢牢鎖緊在8月4日。5日當天,都留給了竣工驗收。
但記者發現,安置點數量跟之前的計劃相比有所減少。此前公布的數據中,勘測專業人員共選定59個安置點,要建設6783間安置房。但安置房項目工期表中,安置點為40個,計劃8月5日交付數量也減少到5731間房。
為何會出現安置房建設、竣工數量減少的情況呢?
“100多名房屋安全鑒定員足足花了4天時間檢測,摸清了受災群眾房屋的受損情況。我們一直根據統計的數據進行調整,最終才確定需要40個安置點。”郝小兵說。
他說,由于房山區一些村落的位置較高,又在斜坡上,有的實在找不出能夠搭建臨時安置房的平地;另外有一些雨洪經過的山村,已經不再符合建設房屋的地質條件。這些地方的受災群眾,將通過現有的房屋資源進行安置。
同時,減少建設的房屋中,還包括一些配套設施,由于很多安置房本身已經選在了附近能買菜、有公共衛生間或者衛生院的地方,配套用房的數量,也相應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