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森特”來襲,農林路上30多棵樹被臺風刮倒(資料圖片)。
《人民日報》相關報道。
昨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質疑,臺風“韋森特”來襲,造成深圳市11.5萬棵樹受損,與一河之隔的香港樹倒報告僅1387宗,形成了反差。昨天中午,市城管局局長蒙敬杭做客深圳電臺“民心橋”節目時,就“韋森特”強臺風造成11.5萬棵樹損毀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說明。
“韋森特”擊倒深圳樹木引《人民日報》關注
昨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綜合該報記者呂紹剛及新華社報道,在社會版刊登題為《深港樹木損傷為何相差懸殊》的報道。文章除對深港兩地倒樹情況作對比外,還將大批移植導致樹木樹齡太短、短時間內多次更換行道樹導致樹根未穩、城建施工太多移植頻繁、樹種選擇不當容易倒伏,列為此次樹木大規模倒伏的“4宗罪”。
對以上質疑,深圳市城管局綠化管理處副處長吳豪介紹,臺風“韋森特”致深圳受損樹木達11.5萬棵,而該數據,是對深圳市各區受損樹木的總數統計,其中歪斜、斷枝等不同程度受損的樹木就有8萬余棵,倒伏的數字是2.8萬棵,并回應稱,2003年臺風“杜鵑”對深圳市內樹木的損毀為2.8萬棵,這次香港的千余棵是指倒伏數,“統計口徑不同,是造成11.5萬這個數字在與‘杜鵑’或香港此次數據進行對比時,都特別‘顯眼’的原因所在。事實上,‘韋森特’對樹木的破壞并不及‘杜鵑’。”
吳豪還認為:“香港的土地面積、綠化面積都遠小于深圳,新樹也少,并不具有可比性。”
承認樹木種植過密抗風差
深圳市城管局園林與林業處副處長黃添仁則承認,樹木種植的密度,對抗擊臺風來說有一定影響,過密會使阻擋臺風時受力過大,受不起力就會被吹倒。“2010年至2011年,深圳市栽植了不少新樹。這次臺風吹倒的樹木中,的確有不少是樹齡僅一兩年的新樹。”
有關城管人員也解釋,由于深圳是全國生態園林城市,遵循“不造成交通安全影響下,進行廣泛的樹種選擇”原則,景觀樹木的種植以小樹為主。對深圳市民提出的取消部分樹種、更換樹種的建議,將綜合考慮市民意見,與行業專家進行探討,平衡選擇樹種,盡量減小臺風等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危害。
將增加抗風性強樹種
《人民日報》報道還就城市究竟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樹種與合適的綠化方式與進度,發表專家意見。如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詹志勇就認為,樹種選擇不當,是香港和深圳綠化最嚴重的問題。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秘書長黃重遠則表示,此前深圳市為了美觀,種植了大量抗風能力差的樹種。但是,此次事件提醒我們,在景觀樹種的美觀和安全性上應取得平衡,適當更換成小葉榕和芒果、扁桃樹等抗風性強的樹種。
□回應
蒙敬杭:臺風毀掉大樹并不太多
昨日中午,市城管局局長蒙敬杭做客“民心橋”節目時,也對“韋森特”強臺風造成11.5萬棵樹損毀一事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說明。蒙敬杭表示,該數據為“全口徑”數字,即受損樹木的總量是11.5萬,事實上,真正毀掉而直接造成經濟損失的數字并不大。
市城管綠化管理處處長朱偉華對相關數據的進一步解答是,“韋森特”過后,據統計,倒在路上影響交通需馬上清理的樹木有3141棵,其余全市各區域被吹倒了的樹木有2萬多棵,這其中包括了很多新種植的樹苗,因為種植時間短,所以,這部分樹木難以承受13級的臺風,但如果重新種植后,基本上都可以存活,因此造成損失不大,而其他都是被吹歪或受損落葉斷枝的樹木。
按照過往數據來看,完全毀掉的樹木占受損樹木總量中的比例最多不超過5%,與往年臺風造成樹木損失量對比,這次臺風損失量并無明顯增加。朱偉華表示,近年來深圳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此次臺風損毀的樹木對交通的影響也隨之擴大很多,導致很多樹木必須立刻清理掉。
針對綠化樹種的選擇問題,蒙敬杭說,沒有哪一種樹木擁有絕對的抗風能力,只能說相對選擇抗風能力較好,根扎的深的樹種。同時他也舉例,嶺南地區大量生長的榕樹,盡管根系扎得非常深,但此次臺風也同樣吹倒了很多榕樹,即使是抗風能力比較強的樹種也難以做到萬無一失,并且該樹種存在對道路有一定破壞性的缺陷。
就剛召開的全市綠化會議上提出的“八年規劃”目標,蒙敬杭表示,將對各區綠化工作加強監督和指導,擴大宣傳,力爭通過八年的再提升,使深圳的綠化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