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為何暴雨多發?
災害性天氣頻次強度有增大趨勢;大城市也會“放大”氣象災害
近年來,我國大城市為何頻頻遭遇大暴雨?
北京市氣象臺臺長喬林表示,根據氣象學家的研究,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水循環發生變化,大氣環流出現異常,造成了異常天氣氣候事件不斷發生的復雜局面,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的頻次、強度有增多、增強的趨勢。
氣象專家還指出,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氣象災害的作用。研究顯示,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由于人類活動密集,城市下墊面(指與大氣下層直接接觸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變,會使城市局地氣候特點和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使城市氣象災害打上人類活動的印跡。城市熱島、干島、濕島和雨島效應的存在,都與此有密切關聯。
暴雨洪澇是城市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在城市高層建筑集中區,熱島環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熱對流發展,容易引發暴雨。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結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區降水量比郊區更多一些。
受災損失為何越來越大?
資產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災害的脆弱性增大
回顧最近幾年,暴雨似乎頻頻光臨北京:2004年“7·10”城區暴雨,2011年“6·23”城區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區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損失。
此次北京發生的特大暴雨,降雨總量之多、強降雨歷時之長、局部雨強之大都是歷史罕見。暴雨過程導致北京受災面積16000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90萬人,1萬多輛汽車受損,據初步統計全市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有關專家表示,一方面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確歷史罕見,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市資產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礎設施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承受自然災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斷增大,也就是說,同樣的暴雨天氣,在今天造成的影響可能要比10年前更廣泛。
城市排水建設為何滯后?
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大部分城市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對國內351個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顯示,2008年—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城市內澇呈現發生范圍廣、積水深度大、滯水時間長的特點,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網覆蓋率、設施排澇能力偏低等問題。如北京市近10年來,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卻沒有跟上,排水管網系統早已不堪重負。
按照2011年最新修訂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區排水設施的設計暴雨重現期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區3—5年。但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90%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比規范規定的下限還要低。比如北京,目前僅有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共區的排水管線達到5年一遇,即滿足每小時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區普遍按1年一遇的標準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多,也是導致內澇頻現的重要原因。據《2009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統計,用于市政基礎設施的財政性資金,僅有4%投入到排水系統建設維護中,難以按標準規定進行定期養護。
中國水科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向立云還指出,城市蓄水能力下降也是重要原因?,F在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積增加,同時為了突出城市景觀,幾乎所有的綠地都高出地面,嚴重影響城市蓄水。
城市內澇如何緩解?
大幅提高管網標準不現實,重在形成蓄排結合的防治體系
很多人認為只要花巨資完善排水管網,就能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對此,向立云認為,把解決問題的希望都寄托在提高標準上并不現實。“大幅提高管網標準,不僅投入巨大,還會對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響,而且即便城內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強降雨時,城市積水也可能排不出去。因此,提高排水標準更適合應用在局部重點地區?!?/p>
“加強城市蓄水設施建設,形成‘蓄排結合’的防治體系才是治理城市內澇的方向?!毕蛄⒃普f,通過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有助于減輕排水管網壓力,是治理城市內澇的有效手段?!坝猛杆牧咸娲鸀r青水泥,可提高地面滲透率;將城市綠地建成下凹式的,可大量儲蓄雨水。城市的露天公園、運動場等,可作為有效的臨時蓄水場所。此外,還可利用房頂、地下蓄水池等滯留雨水?!?/p>
北京等大城市在強化排水能力方面已有了具體設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投入21.2億元,對中心城的排水管線全部實施更新改造。針對立交橋下凹橋區遇到暴雨容易突發積水的情況,北京市要求,今后在立交橋建設上盡量減少下挖式設計,確保在極端天氣下立交橋下不再出現嚴重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