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消息,2010年全國共有957萬人報名參加高考,比去年減少約65萬名;計劃招生657萬名,平均錄取率比去年提高近7個百分點。
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姜鋼介紹,今年高考報名人數是在2008年達到峰值后第二年下降,主要原因是適齡人口和高中畢業生減少。農村考生報名人數繼續增加,為592.2萬名,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47.3%增至今年的61.9%,年均增長1.4個百分點。
——引自最近新聞媒體
經濟學家都把目光集中于供給和需求,這本不錯,但是我們不要忽略,連接供給和需求的人,對人的欲望和行為的分析應當時刻成為經濟趨勢分析的核心。
——題記。
這則新聞或許使這兩天參加高考的考生感到少許輕松,但從長期看,似乎不是一個好消息。
第一點:如其說改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不如說改革啟動了城市化,這就是“中國模式”成功的奧秘。
傳統的“中國模式”是:通過外在政策啟動城市化的大幕。在要素供給領域,我們正在由勞動人口超量低價供給(由二元經濟結構引發的收入級差)+資本市場從抑制走向開放+社會財富轉移效應引發的企業家精神+世界范圍的技術進步和市場開放生產出價廉物美的產品。這種價廉物美的產品反過來強化了原來的過程:更加促進城市化加速,更加促進資本市場市場化、更加刺激企業家精神。(下圖)
從下圖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中國經濟目前運行的動力,也是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不斷增長的奧秘。所謂的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政策和理念,只是針對城市化進程的消極后果提出的一種規劃性、辯證性反思,它并不否定城市化本身。
宏觀調控也好、制度變革也好等等都是通過調控城市化進程和速度來調控經濟。
此外,我們必須認識到,城市化的動力有兩種,一是外在引致動力,一是內在自然動力。所謂引致動力,是指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利用二元經濟城鄉差別、通過釋放制度能量來引導人口向城市集中;所謂自然動力就是指中國農村人口在農村的過渡生產引發的自然“溢出效應”。當落后地區的人口生產維持在一定水平上,人口城市化的自然動力就自然存在。
第二點:老齡化對城市化釜底抽薪。
人口老齡化對城市化的消極作用就體現在它消減了其自然動力。反過來,廣大的農村還形成了反城市化的動力:在一段時間內,青壯勞動力在城市自然沉淀,但是他們卻無法徹底割斷和鄉村的聯系:他們的父母、兄弟、親戚還有大部分在城市。(春運現象就是反城市化的表現)。到一定時間后,他們在農村的資產就必須被處置或者被托管,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農村不動產供給市場。(但無人買單)所以,在未來,不排除出現這樣一種局面:不動產市場,在城市供不應求,在農村供過于求。由此形成了同意交易標的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天壤之別的價格。
第三點:老齡化對對經濟增長釜底抽薪。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人口老齡化直接影響了“中國模式”。人口老齡化是有一個過程的,在一個國家人口老齡化前期,它就表現為勞動力適齡人口的不足。從中國的現實看,高考報名人數下降只是一個前兆,它意味著四年以后高素質就業人口的下降。它意味著未來中國人找工作不會太困難。它意味著未來中國企業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青年人不僅是生產的主力軍,而且是消費的主力軍,青年適齡人口數量下降,又將進一步引發消費需求的減小。這樣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上就面臨兩難之境:在要素供給市場上,要素成本上升,在產品市場上,需求下降。一句話,人口紅利在生產領域的正面效應逐漸消失。所以說,中國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第四點:老齡化成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成為原經濟增長方式的“終結者”。
哲學上講,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老齡化成為30年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在真正推動力量,之所以說它是內在動力,是因為,這個趨勢是從經濟運行系統內部影響其運作模式。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屢屢被政府提起,但執行效果并不好。這證明,通過市場和政府來執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都不好。因為它都力圖在制度層面去制約影響人的自然欲望(在城市化過程中,人們對生理、安全的渴望源自人的天性,這種需求只有通過物化的產品如住房等滿足,這就決定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形而下”的,是在一定時期內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而去年全球召開的哥本哈根大會表明,通過世界各國的相互制約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低碳化”生存在短期也是徒勞的,這還有一段長時間的路要走。因此,而老齡化則有可能成為經濟運行系統轉向的內在動力。
老齡化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作用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老齡化導致的城市化減速或終止引發物質需求萎縮,經濟系統對服務需求供給缺位。如以前所述,人口移動的速度一旦下降,人們對物質的渴望就會降低,物質短缺似乎瞬間就不見了,這時候,只有“善變”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這些善變的企業必然是順應了消費群體欲望的變化規律。它們能夠深入挖掘消費群體對服務的需求。
二是,在金融領域,由于老齡人口的大量資產被繼承下來,在資產處置過程中被貨幣化,這樣就形成了大量的沉淀資產,這些資產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來打理。若干年后,銀行更多地由基于儲蓄的銀行變為基于理財的銀行。
結束語:
人口老齡化比想象之中來的要快,我們天天在叫喊著,狼來了,狼來了,這次狼真的來了。我們準備好了嗎?
經濟學家都把目光集中于供給和需求,這本不錯,但是我們不要忽略,連接供給和需求的人,對人的欲望和行為的分析應當時刻成為經濟趨勢分析的核心。
經驗告訴我們,當事物保持一個漸進線性的變化時,它就是正常的,它符合社會各方的利益。因此我們或許應該回到馬爾薩斯,重新審視我們的人口政策,使保持社會一個適度的人口供給速度。我們必須認識到,平衡、控制我們人口供給速度就是平衡我們的經濟運行系統。這樣我們也能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做好漸進式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