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4日 中國上海網】上海是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齡化呈現出程度高、速度快、高齡化突出等特點,獨居老人、空巢家庭等急需照顧的人群逐年擴大。據上海市人口計生委報告,2007年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總數已達286.83萬人,占總人口的20.80%;高齡老人近50萬。預測到2025年,上海人口老齡化比例將高達35%左右。傳統的家庭養老,無法滿足老人日益提高的、日趨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把老人送進養老院,護理水平上去了,家庭親情稀釋了,床位建造成本也居高不下。兩條路徑之外是否存在第三種選擇?居家養老,應該是一個解答。
首先,居家養老服務中人力資源不足;其次,各區縣不同的財力決定了居家養老發展水平有所不同;第三,需引入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使為老服務適應市場價格變化。因此,如何提高為老服務員的素質和社會地位,發展資金怎樣實現多元化,是居家養老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從解決“吃飯”問題開始
今年春節剛過,國家民政部主管養老福利的官員一行悄然來滬。在面積近700平方米的曹家渡街道長春樂齡家園,他們參觀了現代化的配餐中心和老年日間服務中心:嶄新的桌椅、潔凈的餐具,墻上掛著40英寸液晶電視。老人們花6元錢可吃到一大葷、一小葷、一素菜、一碗湯和一份飯。民政部官員親眼所見,老年人從社區得到了有質量的生活照料。而在此之前,一日三餐是孤老、高齡老人最苦惱的事情。76歲的孤老孫阿婆告訴記者:“年紀大了家務做不動。一個人吃飯,一斤雞毛菜能吃上好幾天,熱了冷,冷了熱。真覺得活得沒意思。”
2007年,上海各區縣積極探索、整合資源,推出各種形式的助餐服務,解決老人吃飯難問題。今年,上海將設立200個老年人助餐服務點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重點滿足高齡老人中有助餐需求的獨居、純老家庭老年人及生活自理有困難的低收入老年人的助餐服務需求。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出資2000萬元,依據助餐服務點的功能定位、規模大小和助餐受益面等情況,予以一次性差別化資助。區縣根據實際情況相應配比。區縣、街道鄉鎮對其日常運作予以補貼資助。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逐漸為上海人所知,不僅源于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和輿論引導,更是因為這項工作給千千萬萬有老人的家庭帶來了實惠。從2005年開始,徐匯區、普陀區、靜安區等中心城區分別在街道設點,開始了助餐服務的探索,通過送餐上門和社區助餐服務點集中用餐,重點為高齡、獨居老人解決用餐困難,8000多名老人從中受益。普陀全區的29個養老院利用自身的食堂和有經驗的護理人員,為4257位老人提供送餐、助潔等各項居家養老服務。老年人口居中心城區之首的楊浦區充分利用區內的高校資源。目前,聯系同濟大學、上海體育大學等高校的食堂,為563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務。助餐服務滿足了老年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要,受到空前歡迎。從今年開始,上海市以助餐服務為突破口,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化發展。
在靜安寺街道中實新村助老服務站點,記者看到:就餐、洗衣、洗澡、理發、扦腳、理療等設施一應俱全。華東醫院等單位以成本價提供營養飲食,社區服務企業低于市場價提供理發、扦腳等服務。老人仍舊住在家里,需要服務就去站點,步行5—10分鐘即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由助老服務員上門,身體狀況需要生活照料且經濟困難的孤老還可以享受到“政府購買”的服務。一般而言,每位老人每月支付300元就能解決吃飯難問題,400元可享受助餐、助潔、理發、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
新養老服務模式的推出
在4月9日召開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民政局副局長高菊蘭介紹了《關于全面落實2008年市政府養老服務實事項目,進一步推進本市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主要內容。
據介紹,按照上海“十一五”規劃要求:至2010年,社會化養老服務覆蓋人數將占屆時全市戶籍老年人口總數的10%以 上。其中,居家養老服務人數達到25萬人,約占屆時本市戶籍老年人口總數的7%;機構養老床位發展到10萬張,約占屆時本市戶籍老年人口總數的3%。今年,本市已將“新增1萬張養老床位、新建100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17萬名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新建200家社區老年人助餐點”等4項為老服務項目列入市政府實事。這也是上海連續第五年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
如果把傳統的家庭養老照顧、機構養老服務視作第一、第二種養老服務模式的話,那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可以稱之為第三種選擇。經過多年探索,上海將居家養老服務定義為: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機構為載體,通過上門、日托或鄰里互助的形式,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居家”意味著老年人盡可能長地待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而高齡晚年居家所需的“生活照料”,可依托社區提供的社會化養老服務。
早在2000年,市民政局開始在本市6個中心城區的12個街道小范圍試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2004年,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首次被列入市府實事項目,養老服務補貼經費開始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并納入作為當年全市推出的萬人就業項目之一。自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本市全面鋪開。
最初,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僅為少數特定人群。而今,居家養老的覆蓋面越來越大,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街道已由2000年的12個擴大到目前的210個,月服務老人數已從2001年底的0.3萬名增加到目前的13.5萬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數已從2000年的380名增長到2.8萬名。初步建立起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和評估制度。拓展六助(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急、助醫)為主要內容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市、區縣、街鎮三個層面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網絡不斷完善。
經過近八年的穩步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從無到有,已覆蓋惠澤到13.5萬上海老年人。今年,上海的老年人日間服務機構和助餐服務點數量都要在存量基礎上翻一番。而到2010年,享受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要達到25萬,也要在目前基礎上將近翻一番。
第三條道路光明而崎嶇
居家養老,并不是簡單地讓老人呆在家中,而是讓他們不離開家庭環境,仍然能夠享受到一定專業水平的養老照料。要達到這個目標,對國力、財力的要求更高。市民政局有關人士如是說。
今年2月,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國家發改委、教育部、民政部、勞動保障部等10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在城市,所有社區都要力爭在十一五期間把居家養老服務開展起來,努力使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實現全覆蓋,服務設施不斷充實,服務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服務隊伍不斷擴大,組織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
同時發布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種各樣現實的養老服務需求。其中排在前列的是家政服務、護理服務、聊天解悶和法律援助。城市社區居家養老雖較之以前有了新的發展,但還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城市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總的滿足率只有15.9%。
毋庸置疑,經過多年探索和近兩年來的快速發展,上海的居家養老工作已經邁上新臺階。但要實現對動態增長的7%生活困難老人的服務覆蓋,任重道遠。
首先,居家養老服務中人力資源不足。一方面體現為老服務員數量不足。老年人需求量大,但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專業的為老服務員很難找。為老服務工作辛苦,但薪酬普遍不高,一般月薪只有1000元多一點。很多有經驗的服務員跳槽到醫院做護工,薪水翻倍。另一方面,為老服務員的素質和社會地位也亟待提升。
其次,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盡管各區縣均十分重視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但不同的財力直接制約著各區居家養老的發展水平。僅去年一年,一些中心城區為搭建助老服務網絡和聘請人員,財政支出超過千萬元,增加硬件設施的支出上億元。資金來源需要多元化。
另外,居家養老需要引入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使為老服務適應市場價格變化。居家養老服務的第一性質是公益性,但隨著居民物價消費指數的不斷升高,服務價格不能背離市場規律。有的送餐單位曾經提出,老人每餐價格6元錢,兩葷一素,而現在一塊大排就要4元,送餐越多,虧空越大。要讓居家養老服務做大、做長,政府除了加大投入,還必須引入一定的市場機制,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這樣才能保基本、廣覆蓋,真正面向日益增長的、有服務需求的老年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