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是70后,最近有點小惆悵,爸媽五一期間要過60大壽。按照慣例,肯定要大張旗鼓的慶祝一下。可是在籌備過程中,吳明遇到了很多困難,首先是預定餐廳,由于父親有糖尿病,飲食上會提出特殊的要求,但目前很少有專門針對老年人開設的餐廳;在購買禮物時他也不停的抱怨,哪里才能買到適合老年人的商品。
家住萬和苑的劉老太一直過著悠閑的生活,兒女都在國外定居,養老金足夠她和老伴生活,這幾天她卻在為自己的養老問題開始擔憂。“現在還能照顧自己,萬一哪天有個病災,真不知道該怎么辦?難道只能和老伴搬到養老院了?”
吳明和劉老太的窘境并非個案,隨著老年人的增多,所產生的老齡消費需求(對醫療、生活照料、老年住房的消費需求)引發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遷,催生一個新的產業:老齡產業,而養老產業即老人在哪兒養老、如何養老等問題在整個老齡產業中占據著核心位置。
據預測,2030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達2.48億,2050年將達4.37億,屆時老年人口的比重將達到總人口的31.2%,也就是說每3到4個人當中,就會有一個是老年人。面對如此迅猛的“銀發浪潮”,我們缺失的不僅僅是制度、服務,更缺乏應對養老產業的理念,到該補課的時間了。
老齡市場的寫照
2011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總人口為13.4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3.26%,65歲及以上人口也已經占到8.87%。這意味著,盡管中國不是老齡化程度最重的國家,但將長期是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
隨著全球上世紀60年代的那一波嬰兒潮逐步邁入老年人的隊伍,養老產業的價值正被逐步開發。我國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市場,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養老產業才屬于起步階段,目前老齡產業發展的一個嚴重缺陷,就是老年人專用商品開發不夠。
目前,老年人消費市場過于簡單化,甚至很難見到針對老年人的專門化產業。盡管有一些企業或者機構在涉入,也不過淺嘗而止。有相關行業的企業主表示,老年人有抑制消費的心理,賺老年人的錢很難,老齡產品和服務獲利微薄。事實上老年市場一直未受到投資者的關注,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首先體現在觀念上,挖掘老年人市場潛在需求的力度很小,大家不看好經濟收入處于弱勢的老年群體的消費能力。在開發、設計老年產品方面速度慢、樣式少,時下流行的高科技、新產品幾乎放棄這一市場。
另外,我國與養老產業相關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覆蓋面不夠廣,盡管政府在發展老齡產業上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但還是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老齡人口的需求。
老齡產業需求蓬勃,但供給卻不如人意。老齡產業的現狀顯得相當蕭條,“廠家不想做,商家不愿賣,顧客無處買”成為老年產業市場的真實寫照。
各路資本在行動
養老產業是一個與眾多行業相關聯的“朝陽產業”,產業鏈延伸甚廣,不僅包括老年人用品(如食品、服裝等),還包括養老金融產品、老年文娛產業、老年醫療保健、養老生活照料、養老機構等多個方面。同時,還能帶動養老保險、老年地產等諸多行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經濟帶動效應。
整體來看,養老產業主要可以分為養老產品及養老服務兩個主要領域。根據目前老年人消費需求及結構,養老服務業是目前發展養老產業的重點所在,也是國家政策推動社會資本參與的主要領域,一方面,這一發展過程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另一方面,產業本身上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也勢必對社會資金構成誘惑。目前,專業養老機構、地產商、保險公司及PE無一例外地表示了濃厚的投資興趣。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為養老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也催生了養老模式的創新。在政策鼓勵下,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另外,憑借其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及保險業務的協同效應,保險公司有可能率先建立起相對成熟的養老產業鏈商業模式。
事實上,多家保險公司已開始有所動作。泰康人壽(微博)已購置小湯山溫泉鄉2000 畝“試驗地”,投資40 億元興建養老社區;中國人壽(20.00,1.06,5.60%)則規劃構建養老社區“一南一北”格局,北部已在河北廊坊拿地超萬畝,南部則可能落戶海南;合眾人壽正在武漢建設“合眾健康谷”,計劃打造集養生、養老、旅游度假、康復療養、醫療服務于一體的現代高端服務產業平臺;中國太保(23.64,1.01,4.46%)則擬在崇明陳家鎮建設“太保高端養老基地”;中國人壽、泰康人壽也在積極爭取與崇明方面的合作。
從對目前在建或將建項目的了解來看,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產業可采取多種模式。一種是建設與運營為同一主體,比如泰康人壽通過專門設立的“泰康之家”平臺進行養老社區建設和運營,該模式的優點是可控性強,便于保險公司的戰略制定和實施,缺點在于保險公司缺乏房地產開發經驗,資金占用規模大,投資周期長。其次是合作模式,如中國人壽開發的河北廊坊養老社區項目,由旗下國壽投資與中冶置業合作。該模式下投資商、運營商、開發商為合作體,共擔風險、共享利潤,有利于充分挖掘開發商和保險公司各自的優勢。保險公司還可以采取股權投資的模式進入養老產業,通過戰略性或財務性入股已運營較成熟的養老地產企業,以獲得投資回報,并與自身保險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隨著近年來房地產調控政策日益嚴厲,地產商在商品住宅領域的發展空間面臨瓶頸,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變投資方向,養老地產則繼商業地產成為近期的熱門。今年2月份,保利地產(微博)(11.56,-0.22,-1.87%)在品牌發布會上宣布將在養老地產領域有所作為。3月,萬科地產宣布其在北京的首個養老地產項目——“萬科幸福匯”將推出146套房源試水養老地產。除此之外,一些區域性開發商也發布了進入養老地產的計劃。
“地處城市中心,方便子女親朋探視”、“貼近醫療資源,便于老人就醫”、“貼近社會生活,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養老服務連鎖品牌樂成養老旗下的“恭和苑”項目完全為老年人貼身設計和建設,滿足部分老人高品質養老需求。“我們經過幾年來對養老市場調研發現,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和醫療保健事業的進步,人們對養老服務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前市場卻很難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養老需求。”樂成養老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針對現今養老市場缺乏高端環節問題,樂成養老機構決定打造新型養老院,為中國人養老提供新選擇。
樂成養老在北京、上海、海南、廣東、浙江等地積極構建戰略性養老業務布局,并結合國外先進的養老經驗及模式,建造以“恭和苑”為首的高品質養老的老年公寓品牌產品,未來將形成輻射全國、梯度完整、連鎖經營的養老服務體系。
目前,純粹的財務投資者參與養老產業投資仍屬少數。對于PE機構而言,養老產業最具吸引力,但其投資價值仍待考察。首先,老年人消費水平仍相對較低,盡管具有數萬億消費市場潛力,但短期內能夠取得商業化成功的投資項目較少;其次,相比于養老產業,投資周期最長約十年的PE基金,相對而言追求的仍是短期回報,投資周期并不契合;再次,長期以來政府部門對養老產業的定位是公益性,導致養老產業“非產業化”,難以出現商業成功的企業。此外,這一行業對政策的過度依賴,也使得作為財務投資者的PE機構難以評估其投資風險。
以目前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狀態來看,PE參與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多數機構仍在等待更為成熟的商業環境。但老齡化加劇所帶來的市場規模增長,也使得一些投資者對交叉產業保持關注,比如醫療健康、信息服務以及旅游等商業化較為成熟的領域中,一些具有養老概念的細分行業或企業,將有可能獲得投資者青睞。
剛起步的新產業
實際上,作為一個新興行業,老齡產業所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這將給企業投資提供良好的機遇。
中商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淑華認為,資本進入養老產業,要做好先期的可行性市場調研。依照我國的國情,應該建立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核心的養老產業。于淑華提出了一個新的產業鏈條,就是通過連鎖的方式建立老年人活動站,既可以開發養老設施、生活照料、疾病護理等產業,還可以發展老年文化教育、體育健身等項目。這樣不僅可以服務老年人,還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帶動第三產業發展。
相對而言,我們的老年社區建設才剛剛起步,美國現在已經從發展大型養老社區朝小型社區轉型。他們的層次比較分明,給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提供不同的配置,而且以社區為支撐、依托社區服務,強調便利,比如步行十分鐘到市中心。這些在中國暫時還做不到。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已經十分迫切地提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課題。于淑華表示,“由于各種原因,目前養老產業市場的競爭并不大,只要用心去做,就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當然這主要依賴提供良好的服務。”總之,社會各界都已形成共識,老齡化必將成為本世紀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將提供養老服務產業化的機遇,催生出一個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民生產業。
老齡化的大潮很快襲來,據悉,國外資本已經進入養老行業,并憑借先進的理念和技術逐步在中國的老齡市場嶄露頭角,而本土企業仍踟躕于老齡市場裹足不前。“十二五”期間中國老齡產業即將駛入快車道。但作為市場中的主體,中國的企業們還遠遠未做好迎接人口老齡化的準備,中國的養老產業該敲響警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