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至2011年,黑龍江墾區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設施2600萬平方米,60萬人搬進居住環境優美的小城鎮和現代農業管理區,多數農墾人實現了“耕種在廣袤原野、居住在現代城鎮”的夢想。
千里農區豎起百余現代化新城
黑龍江墾區素有“北大倉”美譽,現有人口170萬,4000多萬畝耕地約占全國的2%,但2011年調出的380億斤糧食卻占全國商品糧調出總量的四分之一。
不過直到2008年,墾區仍有近一半人口的居住條件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差不多。此外,墾區開發建設60多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老農墾人”要“回老家養老”,大學生考出去不愿回來,墾區面臨人才外流和“空殼化”的嚴峻考驗。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局長隋鳳富說,為改善農場職工住房條件,留住現代農業人才,墾區2008年開始大力推進“撤隊并區”,將2600多個生產隊和居民點合并為100多個小城鎮和500多個農業管理區,以便集中開展供水供熱等配套建設。每個“作業點”經營耕地由1.6萬畝增至8萬畝以上,以更有效地發揮墾區大機械的作用。
2009年至2011年,墾區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設施2600萬平方米,相當于前60年建筑總量的75%,人均住房面積新增6.4平方米。墾區城鎮化率達到80%,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隋鳳富說,種子研發、選育,肥料選擇、配比,甚至糧食銷售都遠離農田。農場職工在農田里的工作時間只占30%,其余70%的工作時間都在城鎮里。
“造得好”還要“住得起”“遷得動”
在九三管理局萊河住宅小區,正在裝修房子的農墾職工王東林告訴記者,他去年花58萬元買下了這棟209平方米的住宅,幾百米外就是免費向職工開放的體育中心,游泳池、乒乓球室等設施一應俱全。
“造得好”還要讓農場職工“住得起”。農墾總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權赫宇說,針對職工不同的經濟條件,墾區規劃了別墅型的低層住宅、多層住宅,以及面積較小的廉租房等多種住宅形式,可通過承包地抵押、農場協調貸款等方式解決資金問題。農場還建設了一批三四十平方米的廉租房,只要每月交20元租金,特困職工就可以住進新居。而且,這些給農場職工建造的新型社區標準高、質量好、配套齊全。
在號稱“中國第一農場”的友誼農場,職工家屬尹麗麗已經過上了市民生活。
“原來室內沒有上下水和衛生間,自己燒土鍋爐供暖。”尹麗麗說,“現在一家五口居住的是200多平方米的別墅,比城里人住的都好!”
為加快推進居民點整體搬遷,2008年和2009年,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對整體搬遷的居民點實行每平方米補貼200元的激勵政策,兩年內共拿出7.9億元補貼資金,有效推動了墾區小城鎮建設進程。
產業經濟助推現代大農業騰飛
在城鎮化建設中,黑龍江墾區的耕地沒有減少。2009至2011年,墾區共拆遷房屋1561萬平方米,復墾耕地49萬畝,相當于再造了一個中型農場,每年可增糧5億斤。
在加快城鎮建設的同時,他們還著力打造產業體系。目前,墾區已建成建三江、寶泉嶺等3個經濟開發區和一系列產業園區,增強了城鎮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小城鎮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撤隊并區”過程中,過剩的農業勞動力逐漸進入城鎮,為發展城鎮經濟和農業產業化創造了條件。據統計,墾區食品加工與制造業增加值已由2008年的44.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85億元,年均增長約25%。
黑龍江省社科院院長曲偉認為,黑龍江省根據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快速發展的實際,跳出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傳統思路,通過城鎮化助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創出了一條城鄉一體化新路,為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蓄積了“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