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沒有想到,一道“綠色”的流動風景,會引起國內、甚至國際驚艷。這就是株洲市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7月10日,為期兩天的環保節能型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株洲結束。會上,來自新加坡、韓國、泰國等國近50位交通專家以株洲公共自行車為例,討論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路徑。泰國專家表示,很想在泰國復制“株洲模式”。
據統計,株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自去年5月開通以來,已設立1000個租賃點,投放了1.6萬輛車,市民辦卡超過16萬張,且以每天300張左右速度增加,借還車人次已達3300萬。目前,國內已有100多個城市的代表慕名前來參觀學習。
今年2月,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曾以《自行車上的城市》為主題,邀請株洲市委書記陳君文、荷蘭阿姆斯特丹市副市長何洛琳為嘉賓,討論兩個城市自行車交通發展狀況。
同樣令人想不到,抓住公共自行車產生廣泛影響的契機,株洲順勢而為,正在打造一條集公共自行車生產、銷售、運營、后臺軟件研發與管理一條龍產業鏈,第一輛自行車即將下線,并已拿到國內30億元訂單。
從造出新中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第一臺電力機車,到今天開始生產汽車發動機、新能源汽車、公共自行車,株洲以產業之變,踏上了一座傳統工業城市整體轉型升級的不凡歷程。
壓力與動力——
“三個轉變”推動“株洲轉型”
2005年,株洲走到了一個歷史拐點。這年,株洲再次戴上“全國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
透過黑色煙塵和刺鼻氣味,株洲人感到一種危機感。重工業比重大、源頭產業比重大、耗能污染企業比重大——“三重”特征成就了株洲過去的輝煌,如今卻使株洲必須承擔沉重的責任。
知恥而后勇的株洲重拳出擊治污,于2006年成功摘掉了黑帽子。初戰告捷,株洲人并沒感到輕松。因為“摘帽”不是目的,最終要的還是發展,治污的壓力恰恰給他們帶來了發展的動力。而發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尋找新方式、開辟新路徑。
“強調轉變發展方式,并不是要降低發展速度,而是要提升發展質量。當前,株洲最大的任務還是要加快發展。我們的整體經濟形態還是‘自行車’經濟,一旦減速或停滯不前,就難以掌握平衡?!睂Υ?,株洲市委書記陳君文有著清醒的認識。
2007年,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株洲產業轉型迎來了歷史性新機遇。株洲作為核心區之一,擔負起了探索試驗的重任。
從這時起,“變”已經變得不可逆轉。而株洲之變,開始集中體現在“三個轉變”上。
從“高碳”向“低碳”轉變。告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大力推廣應用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工藝,著力減少能源消耗,減低污染排放。
從“制造”向“創造”轉變。把自主創新作為轉方式,堅持在核心技術上求突破,在高新技術產業上下功夫,培育壯大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從“黑色”向“綠色”轉變。牢固樹立“寧可犧牲GDP,也要青山綠水”的環保理念,一方面堅持重拳治理污染,有效減少環境負荷,一方面注重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市環境。
變是痛苦的。幾年來,株洲市以犧牲30多億元工業產值、3億元稅收為代價,先后關停污染企業123家。
變又是充滿希望的?!笆晃濉逼陂g,全市萬元GDP能耗下降21.5%,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0.8%。
繼承與創新——
新舊銜接迸發“株洲力量”
今年6月8日上午,株洲高新區栗雨工業園北汽株洲分公司。北汽集團代表宣布,該集團在核心部件生產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首款自主研發的發動機“BSEA-12”下線,并將于2015年達到年產50萬臺整機的生產能力。
在北汽首款發動機下線的同時,設在株洲的南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緊生產早已定型的電動汽車。該公司是我國第一家集電動汽車整車、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和試驗檢測于一體的電動汽車制造公司。加上另外兩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株洲市向著2015年生產1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目標穩步推進。
在株洲,汽車產業幾乎一夜間崛起。在市委、市政府強力推動下,汽車、電動汽車以及風電、太陽能光伏、現代物流、動漫、通用航空、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正在成長為改變株洲發展格局的支柱性產業。
但新的轉型中,株洲不會割裂歷史,株洲有著自己的堅守。
“做強傳統產業,做優新興產業,做大經濟總量,使優勢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優質化、新興產業規?;瑯嫿ň哂泻诵母偁巸瀯莸摹畠尚汀a業體系,打造實力株洲?!敝曛奘惺虚L王群這樣詮釋株洲產業的繼承與創新。
近幾年,株洲投入數百億元技改資金,推動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軌道交通、冶煉、化工、煙花、陶瓷等傳統優勢產業。
“南車株機”瞄準“低碳出行”開發新品,今年上半年出口額突破5億美元,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株冶多方融資30多億元,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推廣“綠色生產”,推進產業升級,使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85%,將實現鉛、鋅兩大系統廢水零排放、廢渣零堆放,并以每年50萬噸的鋅產能穩坐中國鋅冶煉頭把交椅。
老樹新花,同樣花香四溢。依托傳統企業,株洲投資80億元的株硬精密工具產業園開工,投資30億元的南方宇航高精傳動項目啟動,國內最大功率永磁同步牽引電機下線,國內首款防冰凍型葉片問世……
新舊銜接,力量迸發。目前,株洲生產的大功率交傳機車、城軌地鐵車輛、高速動車組牽引電機、高分子絕緣材料、中型航空發動機、新能源電動汽車、數控工具等10余種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謀遠與抓大——
厚積能量創造“株洲精彩”
產業轉型,效果初顯。
但株洲之產業轉型,不在謀一時,而在謀長遠。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幾年的轉型之路,株洲最重要的收獲,不是創造了多少GDP,而在于不斷蓄積著新一輪發展的能量。
能量,來自產業發展生態的轉變。曾經國企獨大的株洲,民營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了60.8%,占據了全市GDP總量的55.7%,創造了全部企業利潤的50.2%;曾由大企業一統江山的株洲,去年規模中小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總量的75.8%,對經濟增長、財政增收、社會就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80%、75%、95%。
能量,也來自株洲人的決心、自信和氣派。2008年底,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密布,可同樣受到沖擊的株洲,卻令人吃驚地作出了打造“五個千億產業集群”的戰略決策——10年內,在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航空航天等領域打造5個千億產業集群。
2009年,株洲的GDP剛剛跨過1000億元大關,卻一下提出打造5個千億產業集群,外界難免有些疑惑,但株洲人卻成竹在胸、底氣十足。底氣來自其技術創新的實力。目前,株洲已建立國家級技術中心7家、省級技術中心17家;連續3年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過200項,連續14年申請專利總數保持全省第二,連續5年在全省新型工業化考評中奪得一等獎;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已占工業總產值的48%。
底氣來自于骨干企業的活力。通過采取特殊獎勵、特殊政策、特殊服務“三特”措施,株洲市大力實施“5115”工程,致力培育5個以上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10個以上過50億元的旗艦企業。去年,全市19家“5115”旗艦企業總產值突破了1000億元。
漂亮的轉型,有力的升級,已厚積成巨大的能量。明天,株洲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