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沈虹冰 郭強
“日子比過去強多了,收入也比純粹種地的父輩多很多。”35歲的吳其文站在自己開的手套加工廠門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
吳其文是江西省鉛山縣永平鎮的青年農民,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洗腳上岸”進城務工的新一代“農民工”。在浙江義烏打工積累了數年的資金和人脈后,他回鄉召集12名當地農民進入了他的小加工廠,為中國最大小商品批發城做起了加工商。
和吳其文父親年紀差不多的張國瑞種了一輩子地,最近被永平鎮垃圾處理中心聘為垃圾焚燒工人,亦工亦農的生活使他比過去忙碌了很多,但每月收入也增加了1050元。
張國瑞說:“我60多歲了,沒法外出打工,現在可以在家門口務工增加收入,同時也為家鄉做點有益的事,改善大家的生活環境,這是有意義的事。”
吳其文和張國瑞這兩代農民如今都生活在贛東北貧困地區的永平鎮上,這個集鎮的所在地原來是中國革命時期的根據地所在區域。
2008年,永平鎮在江西省率先實施村鎮聯動整治試點。按照“以鎮帶村,以村促鎮,村鎮共享”的整體思路,永平鎮強化核心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吸引農民進鎮居家創業。
四年來,永平鎮47個村鎮聯動點,共吸引1萬余農民進入集鎮,鎮區面積增加了1平方公里。永平鎮的負責人介紹說,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實施的指導思想下,農民進入集鎮后的增收渠道不斷拓展,生活和環境也有了許多改變。集鎮成了當地農民除了走向沿海和大城市打工之外的新選擇。
“只要農民在集鎮中進得來、留得住、富得起,生活狀態有看得見的變化,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就能產生許多新的契機。”這名負責人說,2011年,永平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76元,較2006年增加了3630元。
“這里離義烏不到300公里,不算遠。我加工一雙皮質手套批發出去35元,毛利8至10元,付給工人3至5元,扣除廠房月租1000元,收入還不錯。”吳其文說,關鍵是家里的老人孩子以及田地,都可以照顧上,而且還有時間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這比在城市打工時的生活狀態要強很多。
在中國中部的江西上饒市,這種村鎮聯動整治建設的鄉鎮達到67個,不僅改變了當地的環境面貌,更改變了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態。
據上饒市委書記董仚生介紹,截至去年年底,上饒市累計投入各類建設資金47.2億元,實施新農村建設村點8100個,惠及三分之一的村莊和農戶,涌現出一批村容整潔、生態優美、功能齊全、各具特色的現代化新型村落。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6134元,增幅達15.4%,高于當地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